時間: 2016-12-09 13:12
來源: 中國固廢網
作者: 凌江
另外一個節點是2000年,在日本稱為循環型社會元年,在這一年日本通過了一系列循環經濟型社會的基本法,從2003年開始,每五年做一個國家循環型社會的基本計劃,由政府主導,然后充分發揮社會的力量來做,現在總數四億噸的工業固廢,現在需要最終處置的只有1200萬噸,成效很顯著。
4、技術標準體系——需要構建多元化的廢物綜合利用技術標準體系規范產業發展,設立技術創新專項促進產業提升
與我國臺灣地區來比,我國大陸地區也有一定差距。這個差距的產生在于,我們如何統一管理和市場的關系。
不僅要把廢物管好,同時又要鼓勵利用水平的提高,怎么做到統一?要在規范和標準上下功夫。做到每個廢物利用的規范標準都定的很清楚,也能管好、利用好。在臺灣,對50多種不同類型廢物再利用提出針對性的管理方式和相關的標準。而我國大陸地區在這方面科研技術很薄弱,同時有些急需要做的標準還沒有出來,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
三、大勢下的機遇與挑戰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要進一步的提升工作水平、利用水平,以及產業水平。當然,我們也面臨巨大的機遇。
最大的機遇就是環境保護的大勢,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勢。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文明建設,對環境保護現在是前所未有的重視。
習總書記提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我們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要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中央的一系列政策也直接顯示出了改革力度的加大。我國的環保體制做了重大的改革,機構垂直化管理,對各級政府的督促力度加大,這種趨勢對固廢處理是非常有利的。
當然還存在一些問題,在迎來機遇的同時,也要正視挑戰。
1、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差距較大,產業發展滯后
目前,我國的危廢處理利用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比如2015年,我國大陸地區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率是60%,而我國臺灣地區則達到80%;我國有色金屬的回收率是50%,世界先進水平是70-80%;我國鋼鐵綜合利用率是91%,日本達到了99%;我國電力行業利用率是85%,日本是97%;我國尾礦綜合率是20%,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是60%。這些差距是我們目前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是產業發展的空間。
2、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不足,影響環境質量整體改善,環境風險長期存在
環境壓力巨大,每年產生的工業固體廢物約是綜合利用量的1.7倍,近四成工業固廢未被利用,2014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堆存總量近600億噸。危險廢物在工業固廢里面雖然占量很小,但是危害比較突出,而且危險廢物在利用過程當中的風險也非常突出。
危廢處理的市場的前景很好,而且是非常具有上升空間的行業。現在危廢處理規模比較大的企業比較少,規模比較小的企業非常多。企業規模都小,不僅與產業狀況不相配,而且管理起來也比較困難。
3、固體廢物利用不足導致資源浪費
我國的固廢資源沒有充分利用起來,重要資源自給能力不足,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就更大,而且對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就更高。2014年鐵礦石對外依存度71%,2013年全國衰退型城市67個,占資源型城市總數的26%。這對我國的戰略安全也是不利的。
4、擠壓經濟發展的空間
另外一個挑戰就是對經濟發展空間的擠壓。工業固廢大量堆積,總占地超過105萬公頃,貯存處置成本高。2014年處置、貯存的12.5億噸工業固體廢物,預期處理成本2625-3875億元,相當于當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27%-40%。
四、未來的戰略選擇和重點策略
下一步要考慮在工業固廢利用上應該有一些比較大的突破。首先,在總體上,在減量化方面做文章。怎么減量呢?
有三種情景,一種就是慣性增長模式。在現有產業結構調整戰略之下,不設置源頭減量和資源的特別措施,資源化利用產業市場自主發展;到2020年我國煤炭消費達到“天花板”、鋼鐵產量達到峰值10億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年均增長5%。
第二種是低速有限增長模式。資源消費以滿足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求(外向型經濟);實施煤炭、金屬資源消費調控:到2020年煤炭消費27.2億噸、原煤產量36.3億噸;粗鋼產量8億噸、鐵礦石原礦產量9.8億噸、十種有色金屬表觀消費量約5000萬噸。2020年后煤炭、金屬資源消費量進入平臺期。
第三種是限制增長模式。進一步收緊政策,以降低工業固體廢物對環境質量影響、控制環境風險為主要調控目標,在“十三五”時期實現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與經濟發展絕對脫鉤。按照全社會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國內實際消費需求,粗鋼表觀消費量7億噸,有色金屬消費量5000萬噸。充分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總量。
要達到這樣的狀況是非常不容易的,從現在開始就要認真研究政策,研究從2020年到2025年,從2025年到2030年這幾個階段的目標和不同要求,使工業固廢利用總體的發展路線,從低速有限增長路線向限制增長的路線靠近。
我國目前的戰略重點任務及實施路線,包括建立資源環境統籌管理法律制度體系,要實施資源環境統籌戰略,要優化資源化產業布局,還要強化高值化綜合利用科技支撐等等。
以前也提出了類似的戰略任務,但落實的不夠好,以后我們還是這么講,能不能落實好,取決于能不能牢固的樹立兩個理念:一是廢物是放錯位置的資源;一是產廢就是排污,過去我們拼命強調廢物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可能有些人講,放錯就放錯吧,先放著吧,等我想用的時候才用。但是如果能夠牢固的建立產廢就是排污,將會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
環境保護稅法在征求意見的時候,我們提了一些意見,固廢和廢水、廢氣是一樣的,應該強調排污就收費,超標就罰款、處罰的原則。收稅應該是在合法的范圍內,比如達標排放,合理處置,在這個范圍可以收費,一旦超過標準就是違法行為,就應該得到處罰。如果加大稅收征收的力度,這也是處罰的手段之一,但是應該還有更嚴厲的處罰。如果說把這樣的意見采納到環境保護稅法里,將是非常好的。
編輯: 趙凡
環保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