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3-05-05 09:06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二是更為重要的必須有產業生態。如今產業生態成為熱詞,而在傅濤看來,沒有產業基礎就沒有產業生態,真正的產業生態存在于產品之間。產品公司是把產品做好等用戶來買,有清晰的邊界,才能是產業生態的“鏈主”。
如果沒有產品全靠定制,其實構不成產業生態。比如定制型公司往往準備好人才、技術、資金等待買家召喚,沒有很清晰的產業界限,產業生態容易異化成某種模糊不清的產業合作,很難形成真正的產業化。
出路四、“高”:進階高端。
產業進階高端,做高端產品。以前環境產業的標準都是強制性國標,市場競爭的是性價比,“如果我們做高標準產品,在國標基礎上服務進階,或許可以作為環境產業的一條出路?!?/p>
傅濤用大學食堂舉例。曾經大學食堂不充足,國家招聘社會力量來進行市場化改革,在短時間內讓大學食堂普及,讓所有學生吃得起飯,因此要限價競爭性價比?,F在國家進入到小康社會,大學食堂都建滿了,企業要把利潤做大,需要在大鍋飯的基礎上到二樓做精品小炒。環境產業要進入高階發展,也是要大膽的從一樓起步,向二樓、三樓業務發展,伴隨著的就是行業的產品服務都要有高標準。
出路五、“深”:把產業作深。
污水、垃圾焚燒產業存在巨大的效率空間,把產業作深能釋放產業的效率因素,去形成一種高階的“內卷”。傅濤指出,如果環境產業必須要卷,也要產品基礎上的卷,因為只有基于產品的卷,才能按照價值付費,避免支付縮水。
出路六、“遠”:遠赴海外。
在如今的國際環境中,走出去風險與機遇同在,不確定性很大。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越是在疫情的封閉中,在服務、投資都終止的情況下,中國的貿易順差很大,中歐班列繁忙火熱。傅濤指出,中歐班列運送的都是產品,是標準化的產物,因此產品是“走出去”的前提,只有產品才能走得穩、走的遠,是未來動蕩的國際貿易中,最為理想的載體。
“系、延、高、深、遠”這五條出路,都聚焦在一個主題上,就是環境產業第三次浪潮——產業化浪潮。如果不進行產品化進階,“系、延、高、深、遠”就走不通,是偽命題。
為什么只有產品化才有出路?產品化具備三個要素:
首先,生產具備連續性。產品化保持了生產的連續性,是產品做出來等著賣,可以將企業產能發揮到極致。而做項目是工程化的生產過程,中標一個訂單就要“白加黑、五加二”的加班,沒訂單期間就無事可做,生產、考核都無法連續,成本也就無法分攤。
其次,產品是標準化產物。產品是與用戶交互的載體,產品標準是要讓產品賣出去的標準,沒有產品標準不可能實現產業化。而目前行業上的標準往往是工程設施的標準。
第三,生產過程集約化。工程建設是現場加工,沒有預設生產,就沒法實現精心打磨,也沒法實現達到一定的采購量去降低成本,產業化的本質就是將生產過程從在“用戶家里”干,變成在“自己家里”干。
傅濤認為,2023年是中國環境產業的產業化元年,也是第三次浪潮的起點。與前兩次由政府改革拉動、資本市場推動下所形成的浪潮不同,產業化浪潮是自強不息的產業行動,也是環境產業的自我救贖。
高質量發展導向下的“一體兩翼”
在第三次浪潮中,E20環境平臺將引導和推動產業化發展作為使命,同時以此作為與產業同行最核心的工作方向,因此提出了高質量發展導向下的“一體兩翼”的產業核心戰略。
一體:服務、技術、裝備產品化
“一體”是環境產業要把服務、技術、裝備做成產品,并不斷開發屬于環境產業的產品,建立產品的品牌而不僅僅是企業品牌,將產品作為客戶特定價值的系統模塊。
服務產品化是“第一棒”,要靠AB方陣去完成
在過去二十年產業發展中,E20環境平臺將環境企業劃分為ABCD四個方陣企業(投資運營商、屬地性公司、技術公司、設備公司),四個方陣各具不同的產業化之路,其中服務產品化首當其沖。
傅濤指出,服務是環境企業與政府交接的第一棒,如果這個階段受到擠壓,后面的產業化就無從談起?!叭缃癍h境產業已經具備一定的效率空間、容量空間,能否撐住這‘第一棒’,應該靠產品化來完成?!?/p>
而環境產業價值傳承的第一棒來自于AB方陣企業,傅濤指出,在后BOT時代,如果服務缺乏品牌,沒能實現產品化,既擋不住逆市場化的潮流,也擋不住資本的回流。因此,服務產品化就是實現從勞務對價轉變為價值對價,這是產業自強的基礎,而價值對價的基礎,就是服務產品的標準與品牌。
基于這樣的理念,兩年前E20環境平臺攜手18家行業領跑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雙百跨越”污水處理標桿聯盟,初心就是將污水處理做成服務品牌,用高質量引領水務行業未來。在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分院的支持下,標桿聯盟制定了1(六項全能)+6(精細化、低碳化、智能化、社會化、生態化、資源化)的污水服務領跑者標準,成為服務分級的基礎。
技術產品化要靠智能機組去固化
技術公司是環境產業數量最多、也是過得最“苦”的公司,墊資多、生意難。傅濤指出,技術產品化難度很大,而企業對于工藝技術的研究不應該僅僅依靠專利和工藝包去固化,更要和裝備、智能化的系統進行聯動,工藝技術、裝備、智能系統三合一體,成為 “智能機組”。智能機組是工藝技術形成的產品新物種的統稱,“機組”是很多設備的組合,“智能”是具備智慧的大腦。
智能機組能大大提高行業的零整比,傅濤指出,產業化重要標志之一就是零整比,比如汽車行業的零整比高達3.5,也就是說單獨購買汽車零件去組裝一輛汽車,比整車購買貴3.5倍的價格。對比環境產業零整比目前最高達到1.1,遠遠沒有達到高度集約的生產邏輯。
零整比過低就會輕易的被甲方拆解,失去定價權。造成了AB方陣被政府拆解,CD方陣被AB方陣拆解,整個行業失去了產業化空間,無法釋放效率空間。而產品化就是用集約的生產去鎖住效率空間,甲方發現將服務拆開后成本更高,因此,要提高智能機組的零整比,做出環境產業的“華龍一號”。
編輯: 李丹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