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0-02-11 16:26
來源: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
作者: 王志軒
在全國人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特殊時期,有關春節期間引起嚴重霧霾天氣原因的分析文章在新媒體大量傳播。仔細一看,一些具有顯著誤導性文章(論點)卻只是換了個標題老調重談,就像換了個馬甲又重現江湖。這些文章發布是否合乎時宜,讀者自有評判,但如果不正本清源,必然會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簡要歸納這些文章有一個集中指向,把霧霾成因說成是主要由火電廠濕法脫硫后排放的濕煙氣(簡稱“白煙”或者“有色煙羽”)所為,進而極力鼓吹“消白”,并推薦、宣傳相應的技術或公司。就文章的寫法和內容不難看出有以下顯著特點:一是先把自己打扮成環保專家,講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以偏概全、移花接木,把復雜的霧霾形成問題簡單化、單一化成“白煙”所為。二是污名化中國火電廠污染控制成就,認為花費巨大經濟代價沒有相應效果,指責政府管理不力;三是把中國對火電廠的污染控制技術路線與發達國家對立起來,造成了中國不如國外的假象,順便給電力行業戴上一頂行業保護的帽子并貼上只講經濟效益不重視環保的標簽;四是推薦技術設備,并宣稱取得了“輝煌”業績,造成環保技術唯我獨尊的假象。近日,有五位專家接受媒體采訪集中解答了污染成因的一些問題,對以上部分問題起到了一定正本清原的作用。但是從發電行業看,以一個長期從事電力環保專業者來看,還有一些問題必須進一步澄清,有些“鍋”電力行業、電力環保人不背!
電力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電力結構向清潔低碳發展。截至2018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190012萬千瓦。其中,水電35259萬千瓦、火電114408萬千瓦(其中煤電100835萬千瓦),核電4466萬千瓦,并網風電18427萬千瓦,并網太陽能發電17433萬千瓦。2018年,全國全口徑發電量69947億千瓦時。其中,水電12321億千瓦時,火電49249億千瓦時(其中煤電44829億千瓦時),核電2950億千瓦時,并網風電3658億千瓦時,并網太陽能發電1769億千瓦時。2018年,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40.8%,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全口徑發電量的30.9%。
火電裝機占比60.2%、發電量占比70.4%(煤電裝機占比53.1%、發電量占比64.1%;燃氣發電裝機占比10.5%、發電量占比4.4%)。中國3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裝機容量占全國火電裝機容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3.8%提升至2018年的80.1%,火電單機100萬千瓦及以上容量等級機組從無到占比達10%。2018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供電標準煤耗307.6克/千瓦時,比1978年的471克/千瓦時下降了163.4克/千瓦時;單位發電量耗水量由2000年的4.1千克/千瓦時降至2018年的1.23千克/千瓦時,降幅約70%;與世界主要煤電國家相比,在不考慮負荷因素影響下,我國煤電效率與日本基本持平,總體上優于德國、美國。
電力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成效巨大
煤電煙塵排放量由1978年約600萬噸,降至2018年的21萬噸左右,下降超過96%;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6年峰值1350萬噸,降至2018年的99萬噸左右,比峰值下降約93%;氮氧化物排放量由2011年峰值1000萬噸左右,降至2018年的96萬噸左右,比峰值下降約90%。2018年與1978年相比,污染排放強度即單位發電量煤電煙塵(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由約26、10、3.6克/千瓦時,下降到0.04、0.20和0.19克/千瓦時,這一水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由1圖可以看出,隨著火電發電量的增長,污染物排放量呈現先升后降,并在近10多年來加快下降,表明了我國污染控制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力度不斷強化。
污染控制水平達世界先進,對環境的質量的影響極大改善
衡量污染控制水平首先是排放標準的對比。中國對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的污染因子主要為煙塵(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3項,這與全世界對燃煤電廠的控制要求是相同的。法定控制要求主要通過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來約束。從1974年有國家排放標準以來,國家火電廠大氣污物排放標準又經歷了四次制定和修訂,現行的標準是2011修訂的。標準變化的過程就是不斷嚴格污染物控制的過程,標準的修訂頻次在世界上是最高的,標準的要求的限值及考核要求(以小時濃度均值考核)在世界上也是最嚴的。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國家有關部門通過制定超低排放文件,對大部分電廠提出的要求比國家排放標準要求更嚴。
火電廠排放的污染物對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主要有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是指由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煙塵、SO2、NOx等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經過環保設備排放到環境后,經大氣擴散、稀釋對受影響的地區在一定時間段內,增加了空氣中污染物濃度的現象;間接影響是指排放的一次污染物或者在治理過程中產生的新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在大氣中發生大氣化學反應又生成了新的污染物或者一次、二次污染物通過物理凝聚形成新的污染現象。顯然,要做到有效控制污染必須從減少一次、二次污染兩方面著手、不論從大氣污染控制理論還是實踐看,燃煤電廠核心和首要問題是減少一次污染物排放,同時,在選擇污染控制工藝時必須考慮減少二次污染物的產生??梢哉f,幾十年來,中國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控制的歷史和實踐就是一部不斷減少一次污染排放和限制二次污染產生和排放的歷史。從主流燃煤發電工藝和煙氣治理工藝特性看,燃煤電廠排放的煙氣中的顆粒物幾乎全為PM10,且其中PM2.5所占比重較大。如,國電環境保護研究院對長三角地區6個有代表性的燃煤電廠排放的煙塵、PM10和PM2.5進行了實測,結果表明:受檢燃煤電廠的煙氣經過靜電除塵器和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后,PM10和PM2.5的占比分別為87.54%~95.90%,41.22%~50.31%,平均為91.57%和46.14%。近年來,火電廠大規模提高除塵、脫硫、脫硝裝置的效率,使電力行業一次污染物煙塵、SO2、NOx的排放總量和單位發電量排放量不斷下降,極大降低了一次污染物的直接影響并減少了形成二次污染的機會,這一點從我國酸雨程度的改善就可以得到證明;同時,通過污染治理工藝的選擇和技術措施以及技術規范性的限制等,盡量減少新形成的二次污染。據生態環境部公布,截至2019年底,全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電機組約8.9億千瓦。中國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控制技術與管理水平已處于世界先進行列,大幅削減了常規大氣污染物排放,對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編輯: 趙凡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