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1-07-05 09:39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全新麗
朱陳銀說,資本有兩面性,它可以加快企業成長,但是也可以扼殺企業的自主性。關鍵就在創業者是怎么想的。如果想在短時間內加速或者跑過競爭對手,或者在行業內快速迭代,那還是需要資本介入。
目前,博泰環保和一些資本在談。朱陳銀說:“按照現在的節奏,我們可以說活得很自在。但是我們想要成為國內細分領域龍頭,而且想參與更多國際競爭,那還是有差距的。國外行業龍頭,基本上都是智能化的。”國外公司已經有非常成熟的產品以及經驗,資本實力也更強,有多維度競爭優勢,如果只是價格低,服務更好,還不足以跟國外的競爭對手進行全面抗衡,所以還是需要資本助力。
博泰環保基本上放棄了舒適、緩慢發展的路徑,它想要借助資本的力量,來加強自身發展,進行適度的行業整合(2017年并購中泰環保并成功融合,近期公司又進行了新一輪的并購事宜),來應對直接的國際化競爭。
即便是不差錢的張偉也說:“當下我們以朝氣蓬勃的姿態先去發展,等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如果有資本比較看好這個行業,對我們的管理和發展方向認同,那我們也是歡迎的。”
何海周的態度也是:“擁抱資本,希望它幫忙不添亂。穩健經營,打鐵還要自身硬。”
柴喜林也認為,“資本是可以起到助推發展作用的。引入合適的資本方,利用好資本,可有效促進企業快速健康發展。但同時資本對企業來說也是雙刃劍,需要企業家有清醒的認識,真正理解資本對企業發展的作用,不盲目使用。”
正式成立于2020年的尼科控股引進的資本是上海安若,并有一個高級合伙人加入尼科,投資1000萬,占股10%。紀寶銅說他接觸過很多資本方,資本可以做朋友,融資融進來的是資源,不過,尼科目前已不再接受股權投資,只接受項目投資。
04創業領域選擇:做細分領域老大
【本節概要:在創業的道路上他們殊途同歸,都選擇了細分領域,并精選合適自己的賽道】
從13位創始人的創業契機可以看出,環境領域不缺創業機會,但如何選擇自己創業的領域和方向,市場空間夠不夠大,發展趨勢如何,行業競爭者是否強大,都是創業者下場前需要考慮的問題。
從上面表中可以看出,創始人們都避開了一些顯著的問題:即將下滑,或者明顯處于下滑趨勢的市場,比如一些被淘汰的工業行業的污染治理;以及市場飽和,競爭對手過于強大的市場,如市政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等。
在環境產業,創業機會多,但好的賽道是稀缺的,有潛在機會的賽道,都有很多有力的競爭者,而且巨頭們幾乎全方位下場跟創業公司打,什么都做,比如你說村鎮污水處理市場不錯,垃圾分類不錯,有機廢棄物處理不錯,然后再一看,好幾個巨頭擼著袖子下場了。
所以,在環境產業,能夠找到一個空間足夠大,而且具有快速成長性的細分領域,已經可以做很多事情了。這正是8090后創業者的機會所在,所以這么多位受訪創始人的抱負都是做細分領域的龍頭、老大。
閻中已創業十一年,他說:“創業時想做一個方向,肯定不是想做一個一般的小企業。我很明確提出我們一定要做一個細分領域的老大,但是在開始將近兩年的時間里,其實我們都沒有找到方向。”
他的合伙人之前的工作內容是農村生物質供氣和沼氣工程,而閻中之前的研究是在高濃度有機廢水厭氧消化方面。都是王老師的弟子,相當于一個練的氣宗,一個練的劍宗。倆人都認為自己的方向好。但是,也都同意,各自領域的東西可能很難做到全國老大。那時候他們還做了生物質垃圾項目,他們認為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他們的解決辦法就是面對現實,能做什么就先做什么,做合適的事情。
從最近來看,大家都已經接受“有機垃圾分散處理”概念了。國家的十四五管理規劃、設施規劃也明確提出來,要以集中處理為主,分散處理為輔,用分散處理和集中處理相結合的模式來進行垃圾處理。
但在十年前,閻中剛開始決定做分散處理的時候,現在結論性的東西在那時候還不成立。分散處理幾個字也是他們提出來的,當時有就近處理、源頭處理、分散處理等各種說法。
他們自己都不是很確認能否引領出一個行業來,但是他們有一個樸素想法:把收運距離放短,費用降低,把規模放小。他們想做這件事情,而且認為這件事情很科學、合理。
閻中說,集中處理項目不是初創型企業能干的,差距太大了,全是BOT模式,投資都得上億,對一個手上只有幾萬塊錢,很快就花完了的企業來說,完全不可行。所以他們要從科學、合理的小事做起。
“但是只有我們在想。”他說,等到你真正把這個技術拿到市場上之后,你就會發現那確確實實就是你“自己在想”,根本沒有人要這樣的產品和技術。
他們去跟一些潛在客戶業主去交流,首先要跟人解釋什么叫分散處理,為什么要做分散處理,以及分散處理和集中處理的關系是什么等等,就像做一個科技報告一樣,先把這些事情說清楚,然后再去說自己的東西。
他說,好的一點是,一旦客戶接受了這種觀點和理念,其實行業里面沒有人跟你競爭的,因為這東西是你發明創造的,所以你可能花70%讓他接受這個理念和觀點,剩下的事情就很好解決了。
從分散處理概念提出、技術完善、模式完善,示范工程的建設、推廣,到現在無論是市場占有率還是項目數量、規模都占據優勢,這一套下來是不容易的,中源創能創業十一年,集中精力做這個細分領域的時間有七八年。
做到現在,已經完成了行業推動方面的工作,建立了自己的門檻,技術、市場方面的磨煉,也同時實現了。
創臻環境做的也是有機固廢領域,但它有自己的路數。陳健選擇的是堆肥一體化集成式智能設備。雖然創臻環境真正創立沒幾年,但陳健在行業方向上的推動,更早就開始了。
在中科博聯時,只有他跟隨陳同斌董事長堅持推廣用一體化裝備代替傳統槽式工藝。有些人認為干了十幾年都是在做傳統的槽式工藝,各種設備非常成熟,為什么非得改去做一體化集成式裝備?但陳健覺得這是一個趨勢,行業必然是向一體化、裝備化、智能化發展的,必須去做。
編輯: 李丹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