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0-09-28 13:38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陳偉浩整理
排水管網溯源診斷的數值化解析技術
排水管網溯源診斷的數值化解析技術是建立基于水質特征因子和化學質量平衡的分區診斷技術,定量解析各網格區域的不同類型水量(生活污水、工業污水、地下水等),識別高風險區域,實現低成本、精準診斷。
管網原位修復技術
管網原位修復技術是利用不開挖或少開挖地表的方法進行管道修復或更新,恢復管道原有功能。按修復范圍可分為輔助修復、局部修復和整體修復。
管網智慧管控技術
管網智慧管控技術結合現場條件調研,對管網關健節點、排水接入點、排放口、海綿設施進出口和溢流口、受納水體等進行在線監測,并與降雨信息、污水處理設施納入統一平臺管控。
張辰強調,智慧水務是行業最新的發展方向。要想把管道的數據摸清,必須通過數據平臺去做。過去的數據往往是碎片化的,放在某一個平臺,就沒用了,如何建立一個統一的管控平臺,是行業現在需要做的。
通溝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包括了污泥抽吸技術、污泥沖刷技術以及多級分離技術,不僅吸程高,污泥高速沖刷的壓力也大,同時能夠實現通溝污泥多級有機物、無機物的清洗、分離、壓濾。
排水系統截流-調蓄-處理集成技術
排水系統截流-調蓄-處理集成技術優化了不同排水體制的截流系統規模和截流方式,提出適用于不同排水體制的調蓄規模計算方法,開發無動力集成式新型雨水旋流處理技術。
京臺高速處初期雨水調蓄處理工程
張辰表示,源頭治理、雨污分流是久久為功才可以做的,雨污混接的地方來不及久久為功的地方,應采取一些雷厲風行的措施,京臺高速處初期雨水調蓄處理工程就是初期雨水調蓄加處理。該項目為國內首個高標準就地處理初期雨水項目,年平均可調蓄總量約300萬立方米,削減污染負荷COD約390.4噸,氨氮約31.72噸,總磷約7.81噸。
污水處理系統關鍵技術
污水流量分配技術
張辰介紹,雨水處理重要的不只是達標,還有流量分配、均勻分配,使每一個水池能夠發揮它的作用。污水流量分配技術是建立配水井物理模型,提出折線堰堰口高度和角度的最優組合參數,減少水流擠壓、收縮及回流現象,實現低能耗水力精準分流。
污水處理的另一個關鍵就是污泥的處理處置。對于污泥的處理處置張辰提出了幾種技術路線:好氧發酵、污泥(熱水解)+厭氧消化+土地利用、污泥干化+焚燒+灰渣建材利用/填埋技術,對于好氧發酵,既可作為土地利用前處理手段,又可作為降低污泥含水率的預處理手段,然后再結合其他的技術,進行資源化利用。
河湖水環境提升關鍵技術
蘇四期底泥處置工程
張辰以蘇州河綜合治理四期工程為例,強調底泥一定要進行無害化處理,不能把污染物轉嫁。該工程一共有41.9萬平方米,考慮垃圾去除(按平均值10%計)及生態土管袋工藝減容處理后(15%減容率)土方總量約為32.05萬m3(處置后)。
底泥處理工藝流程
通過專用管道,借助分離固體與液體的藥劑和管道本身的滲濾功能,底泥中的水分被“逼”走,進入尾水收集處置設施,留下的固化穩定泥土。蘇四期對污染治理的要求更上一層樓:到2020年,蘇州河干流消除劣Ⅴ類水體,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不低于78%;到2021年,支流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在治理污染的同時,相比前三期,蘇四期更加強調因地制宜與生態發展的理念。
智慧水務一體化管控構架
張辰還介紹了智慧水務一體化管控技術,該技術以治理效果評估考核標準為抓手,以區域水環境監測大數據為依據,以流域水力水質分析模型為支撐,以全局統籌優化調控策略為手段,構建基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和霧運算技術相結合的智慧水務,實現智慧監控、智慧調度、智慧管理,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全生命周期應用。
編輯: 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