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0-06-23 14:28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汪茵整理
6月13日,“2020(第十八屆)水業戰略論壇”在北京舉辦,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城建設計總院”)總工程師唐建國介紹了上海市中心城雨水排水規劃結合國際視野,打造雨水排水硬實力的實踐經驗。
2017年12月,《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獲國務院批準,提出構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的美好愿景。上海是一個因水而興的城市,且雨水排水設施是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體現著城市的先進性,因此,為更好貫徹落實“創新、綠色、開放”的理念,匹配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功能定位,進一步提高雨水規劃方案決策的科學性、經濟性和可行性,根據上海市政府專題會議精神,2018年11月,上海市水務局啟動中心城雨水排水規劃國際征集工作,旨在吸取國際經驗,尋求全球創意,破解城市雨水排水難題,體現了上海市政府海納百川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境界。
歷經復雜而嚴格的招投標環節,在2019年4月,這一項目最終花落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與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體,評審專家組給予聯合體團隊高度評價。
聯合體團隊在上海市水務局的直接領導現,對方案又進行了幾個月的完善、修改,2019年8月31日,上海市中心城雨水排水規劃國際征集規劃方案通過了市水務局組織的專家評審,評審專家組也給與了高度評價和認可!
此后,在上海市中心城雨水規劃國際征集中標方案的基礎上,上海市又組織編制了《上海市城鎮雨水排水規劃(2020~2035)》。該規劃于2020年4月26日對外公示,2020年5月14日經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足以看出此規劃對上海市城市建設的重要性。
《上海市城鎮雨水排水規劃(2020~2035)》的服務范圍包括上海市外環線以內地區,服務面積約640平方公里,目標是在整個城市建立一體化的綠色、藍色和灰色網絡,使上海成為城市雨水排水總體規劃的世界領導者,唐建國也衷心祝愿體現綠色、生態、韌性的“綠、藍、灰、管”措施在上海順利落地。
規劃范圍
與上海城建設計總院開展合作的奧雅納工程顧問是一家全球性企業,項目遍及140多個國家。作為全球頂級專業工程顧問,奧雅納匯聚了眾多來自全球各地不同領域的技術專家,為客戶打造最佳解決方案。
上海雨水排水現狀
據唐建國介紹,目前上海采用合流制與分流制并存的排水體制,規劃范圍(中心城)內共包含285個排水系統,含62個合流制排水系統,223個分流制排水系統。上海市位于平原河網地區,排水方式以強排(雨水靠泵站排出)為主,285個排水系統中,有245個是強排式排水系統,剩下40個為自排式排水系統。
目前上海雨水排水治理存在許多問題與挑戰,包括地勢平坦易積水內澇,高度城市化地表硬化、河流受潮汐影響,降雨和臺風頻繁,基礎設施老舊等問題,加之地表硬化問題,導致徑流加重。具體到排水系統,目前上海的排水系統也存在許多問題,包括徑流污染、外水入滲、河水倒灌、污水混接、旱天滿管流、污泥清通低效與污泥下雨入河等。
河道下雨就黑,真的是雨水惹的禍嗎?實事并非如此,唐建國表示:“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現狀里里外外都是‘病’的排水系統難以擔負保障城市安全和減少溢流污染的大任,這與發達國家不同。”
三管齊下,告別單一標準
在《上海市城鎮雨水排水規劃(2020~2035)》中,執行標準與國內以往標準不同,出現了“兩提高、一降低”的變化,即提高排水標準與防澇標準,降低溢流污染。意味著上海今后的雨水規劃標準將三管齊下,不再是單一標準要求。
提高排水標準
目前上海的管網排水能力重現期為一年一遇(P=1),在地面補給水的條件下,亦可承受大于一年一遇的降雨強度。標準提高之后,系統排水能力將達到五年一遇,地面不積水的新建系統排水能力重現期按照五年一遇(P=5)的標準設計。唐建國表示,對現狀設施做出合理、科學的評估非常重要。他透露,上海中心城只要河道低水位,現有設施就能夠發揮2~3年的能力,這一潛力能否繼續挖掘并應用于城市排水防澇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提高內澇標準
除提高排水標準之外,也要解決內澇問題。唐建國認為,內澇防治一定要城內、城內、水利、河道市政、道路、滯蓄等設施及調度共同發揮作用。
降低溢流污染
提高排水與防澇標準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加大排水管道直徑,但這并不能解決問題,管網收集的水越多,向河流排水的水量也將隨之增加,排水口出流污染也就越重,使城市河道“逢雨即黑”。所以要實現“兩提高、一降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唐建國表示,上海排水規劃要達到的排水標準等同或優于很多世界其他地區的現有標準,但仍需多措并舉來面對未來多變的機遇與挑戰。
編輯: 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