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0-03-10 11:41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全新麗
《意見》提出,完善制度規范,優化機制設計,在水污染防治領域形成以合同約束、信息公開、過程監管、績效考核等為主要內容,多層次、一體化、綜合性的PPP工作規范體系;轉變供給方式,改進管理模式,加強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等政策引導,建立公平公正的社會資本投資環境;進水污染防治,提高水環境質量,優化水資源綜合開發途徑,創新水環境綜合治理模式。
早在2010年,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的促動下,國電集團、中鐵一局、中冶華天等央企就加快了“涉水”的步伐,但與上面提到的BOT時期壯大的產業勢力相比,跟老牌的首創、北控(此時已經混改民企中科成)等國企、意氣風發的桑德等民企相比,他們在污水處理市場上,并沒有太明顯的優勢。
PPP和水十條為他們推開了一扇新的大門,這扇門繞過污水處理單體項目,直通一個城市的水系命脈。對于污水處理產業原有模式來說,這無疑是一種降維打擊,PPP是政策給予央企的二向箔。
當然,政策的原意并非如此,公政府和眾關注的不是污水處理廠這樣的傳統水處理設施,而是一條河、一個流域的治理。理清這一邏輯,行業的變化也就不再難以理解。要完成水十條提出的目標,相應的投資需求將近6萬億元,其中,85%~90%的投資需要來自社會資金,確實需要PPP模式發揮較大作用。而央企也并非抱著滅了誰的目的而來,響應國家號召,為了賺錢而已。
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央企”是指國資委和財政部直管的企業。截止2017年6月30日,央企共有101家,超過三成在環保行業有重要業務布局,尤其是水領域。
2015年,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核心成員企業葛洲壩以4.2億元的價格并購凱丹水務75%股份,是其第一筆較大規模的境外資產并購,正式向污水處理領域進軍。
行業內耕作的央企中節能主業就是環境,多年來和行業內的中小企業形成了良性生態關系,除此之外,和葛洲壩一樣,中電建、中鐵建、中建、中交、中車等進軍水處理領域的央企,跨界布局者幾乎都是政策利好催化的結果。央企以PPP方式獲得大量的水環境綜合性工程,市場上的單體污水處理項目幾乎絕跡,“不好意思,不關我的事,我根本沒注意到你,只是一個不小心,讓你倒霉了。”
本來新建項目就非常少,巨頭們已把市場上的項目瓜分殆盡,都是20多年的運營期,委托運營模式也只能在小城市開展。在央企擠壓之下,中小企業生存空間更小了。上一個十年的廝殺中生存下來的頗有品牌知名度和體量的企業都感受到了壓力。但PPP既然是風口,那就不可能只是央企的風口吧?
重資產的投資運營商、城市綜合環境服務商(包括城市污水處理廠、管網、河道等方面)還是有機會的。北控、首創等亮出大招:十幾億的項目PPP紛至沓來,碧水源、創業環保、桑德、博天環境等也奮力拼搏,是無奈,但也是想抓住第二次乘風而上的機會。其他規模小點的企業,那就搞一些規模小點的PPP。項目融資而已,會BOT的還不會這個?還有東方園林等新上市的公司,眼瞅著和污水處理產業就隔一層窗戶紙,此時不來,更待何時?
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雙庫專家薛濤表示,之所以大型建筑央企拿單能力突出,實則是因為大量農村污水、黑臭水體治理及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缺少績效約束,導致建筑類企業參與的難度和技術壓力較小。如果有較大的技術復雜性,有10年~15年水環境質量改善的進入要求,傳統的水務企業更容易找到位置。但這些不同聲音在PPP風潮之下,沒有引起足夠警醒。尤其是東方園林等企業的表現,亮瞎了產業界的眼。
2015年,東方園林跨界殺入,舉起水環境PPP項目的大旗,隨后在短短幾年間就超越了碧水源、桑德、北控等長期耕耘的“專業選手”,同時也讓中建、葛洲壩這樣的央企“國家隊”望塵莫及。2016―2018年,公司三年中標總額約1500億元,一度成為“PPP第一股”。
在PPP項目的推動下,公司業績飛速增長之余,股價和杠桿也雙雙急升。2015年-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增長了2.8倍,歸母凈利潤增長了3.6倍。2017年東方園林到達頂峰時的營收為152億元,凈利潤21億元,股價翻了一倍多,市值最高沖至500億元。
三年里,滿城盡說PPP,就連一些守著老本行吃飯的工程、技術類企業,都無法躲避它的魔力。
但,大風漸止。
2017年底。PPP發展遭遇多輪監管,財政部下發規范PPP項目庫管理的通知,對PPP項目進行“清庫”,防止PPP異化為新的融資平臺。各級財政部門針對在庫PPP項目展開了全面清理、整改工作,大量不合規項目被清除出庫。
同時,在金融去杠桿背景下,一些銀行紛紛暫停給PPP項目融資,之前大量獲取PPP項目的企業,項目融資先后出現困難。
PPP一個項目周期長達十年以上,政府依PPP建設運營進度分期付款,所以項目回款速度慢。東方園林等幾家重度下注PPP的企業,“盈利”大部分都體現在應收賬款上。
2017年,東方園林到業績最高峰時利潤雖然有21.8億元,但其經營性現金流卻只有29億元,應收賬款在逐年遞增。加上PPP項目體量較大,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PPP的回款周期慢,在金融流動性收緊背景下,東方園林的資金壓力突現。其他公司也不例外。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他們開始不斷借新還舊、變賣資產、股票質押。
2018年5月,東方園林計劃發債10億元,但只發行成功5000萬元,被稱為史上最涼發債,同時引發市場對其償債能力廣泛的擔憂,隨后股價一路狂泄,半年內市值蒸發近400億元。
除了東方園林的極端案例,桑德、博天環境、碧水源等產業龍頭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某企業董事長事后說:“PPP不夠市場。”但他也曾和其他頭部企業一樣,被動或主動追逐PPP。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三年狂飆,一朝跌落。
PPP狂歡大幕落下,從上到下,從政府到產業界,開始理性反思。
03 MBR
章節導語:三十年來,我國污水處理產業的主要驅動因素不是技術,是政策和資本。但技術也可以成為風口。
以MBR為代表的膜技術的應用,纖維轉盤濾池、濾布濾池工藝,污水處理企業在焦化廢水等工業廢水領域研發、實踐的一系列技術、產品,也成就了一批企業,或者在黃金十年里助力一些企業領跑。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