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9-05-05 09:34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劉保宏 毛茂喬
導讀
近日筆者了解到:廣西自治區發改委向全區各市縣下發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關于臨時降低部分行業用水價格有關問題的通知》:主要內容是為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用水成本,決定臨時降低全區非居民用水類別中工業、經營服務用水價格,幅度在10%—20%,執行期為2019年5月1至2019年的12月31日。作為長期關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環境治理及水務行業改革發展的平臺,E20環境平臺、E20供水圈層從當前黨和人民關注的大趨勢、大環境出發,梳理國家政策方向,了解搜集產業觀點聲音,試圖為實現該文件初心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前兩日,廣西自治區發改委向全區各市縣下發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關于臨時降低部分行業用水價格有關問題的通知》,具體內容如下:
溯源文件初心,指導思想在哪里
看完文件內容,筆者首先想到的是八個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由得琢磨起這份文件的初心,最直接的表述是“為了優化營商環境”,那么優化營商環境是為了什么呢,無怪乎“提升區域發展競爭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再往前推導,我們接近了本質,一切的初心其實都是為了受惠于民,提升企業、居民用戶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以滿足美好生活不斷提升的需要。
關于初心,習總書記這么說
怎么樣才能實現這個初心呢,其實習總書記早就給出了答案,并在4月28日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的《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的講話中做了重點強調。
習總書記說,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鏈接:習總書記:讓生態環保思想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關于工業用水,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這么說
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就要從戰略高度認識節水的重要性,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工業節水、城鎮節水,深入推動缺水地區節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形成全社會節水的良好風尚,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019年4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聯合印發《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大力推動節水制度、政策、技術、機制創新,加快推進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提高用水效率,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方案》要求推進工業節水改造、強化生產用水管理、推動高耗水行業節水增效,嚴控高耗水服務業用水。具體包括大力推進工業節水改造。強化生產用水管理,對超過取水定額標準的企業分類分步限期實施節水改造。推動高耗水行業節水增效。實施節水管理和改造升級,采用差別水價以及樹立節水標桿等措施,促進高耗水企業加強廢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在生態脆弱、嚴重缺水和地下水超采地區,嚴格控制高耗水新建、改建、擴建項目, 推進高耗水企業向水資源條件允許的工業園區集中。對采用列入淘汰目錄工藝、技術和裝備的項目,不予批準取水許可;未按期淘汰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要依法嚴格查處。嚴控高耗水服務業用水。從嚴控制洗浴、洗車、高爾夫球場、人工滑雪場、洗滌、賓館等行業用水定額。
全面深化水價改革,全面推行城鎮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建立健全充分反映供水成本、激勵提升供水質量、促進節約用水的城鎮供水價格形成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全面推行城鎮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進一步拉大特種用水與非居民用水的價差。到2022年,將年用水量50萬立方米以上的工業和服務業用水單位全部納入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
關于非居民用水價格,國家發改委的意見是什么
2018年7月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下稱《意見》),并指出綠色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核心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
但是,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要求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迫切需要相比,還存在價格機制不夠完善、政策體系不夠系統、部分地區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意見》提出,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價格改革、創新和完善價格機制加以解決。《意見》認為,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
《意見》提出了分階段的主要目標,一是到2020年,有利于綠色發展的價格機制、價格政策體系基本形成,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成本內部化的作用明顯增強;二是到2025年,適應綠色發展要求的價格機制更加完善,并落實到全社會各方面各環節。
具體到供水而言,則是建立健全補償成本、合理盈利、激勵提升供水質量、促進節約用水的價格形成和動態調整機制,逐步將居民用水價格調整至不低于成本水平,非居民用水價格調整至補償成本并合理盈利水平;進一步拉大特種用水與非居民用水的價差。全面推行城鎮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對標先進企業,科學制定用水定額并動態調整,合理確定分檔水量和加價標準,2020年底前要全面落實到位。(鏈接:透視發改943號文,供水行業的“ 表里救心丸”)
編輯: 王媛媛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E20研究院供水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