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承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7月23日至26日)于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閉幕。展覽會期間,3萬多平方米的展廳云集了國內外500多家企業的最新環保理念展示。大氣、水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處理處置、重金屬與土壤修復等領域的一批最新技術和重要裝備紛紛“亮劍”。
與過去“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提法不同的是,此屆展會的主題為“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談及這一新主題,中國環境保護產業會(以下稱“中環協”)副秘書長郝淳表示,這一順序的調換意義重大。
他說,從國家層面來說,經濟發展長期優先于環境保護,這雖然帶來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對資源消耗巨大,對環境容量需求也很大,所以現在應擯棄以往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將重心放在環保。中環協副會長陳尚芹則表示,對當下的中國來說,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但發展要保持環境優先,沒有發展光談環保那是緣木求魚。
據了解,本屆展會的主題也體現了國家對環保問題的日益重視。“十二五”以來,一系列重大環保規劃密集出臺,如《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等,覆蓋了污水處理、大氣治理、固廢處理處置以及環境服務等環保產業的重點領域,為環保產業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空間。黨的十八大又將生態文明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形成了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長期發展策略。
在此背景下召開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自然吸引了不少目光。郝淳說,近年來,每次環保展都能吸引數萬名觀眾,截止到上一屆,歷次環保展的觀眾人數已達到35萬。
由于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實施十周年,展會還設立了專門的環評展覽館。陳尚芹介紹說,建筑項目動工前,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問題和污染治理的路線和技術也要進行評價。
但中國的環保形勢十分嚴峻,去年年底大范圍爆發的霧霾已成國人心中的陰霾。談及北京高居不下的PM2.5,陳尚芹認為,要徹底改善環境質量,就要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發展模式。要真正改善北京的空氣質量,還需改善周邊省份山東、河北、山西、內蒙古的環境。解決環保問題只有全國聯動,老百姓才能呼吸上干凈的空氣。
回憶自1986年就開始舉辦的歷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陳尚芹感慨萬千。她說那時候展覽廳的面積不過2000平米,展位也是非常簡單的9平方米的標準展位,展示方式也很簡陋,就掛幾幅圖片;而現在展會中的展位大部分都是數十平方米以上的特裝展位,大型設備等重量級的實物、精細程度極高的模型、各種現代信息化展示手段等都得到廣泛應用。展會的不斷壯大也是中國環保產業三十多年發展歷程的縮影。但陳尚芹同時也表示,中國環保產業雖相比三十年前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來說,規模仍比較有限。據介紹,當前中國的環保產業從業人員有300萬人,從業單位35000多個,僅環保產業的產值就突破了一萬億,但仍然跟不上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環境要求。面對成就與挑戰,陳尚芹深感任重道遠。
作為非盈利性社會組織,中環協自1984年成立以來,便一直致力于搭建政府與環保企業之間的橋梁,堅持為政府服務,配合國家的污染防治工作,也為行業和企業服務,促進我國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中環協還努力為中外環保企業牽線搭橋。在此次展會上,中外環保學術探討也是一大亮點。郝淳認為,我國需要把好的環保企業推向世界,對重點企業要大力扶持。
多年以來,中環協一直在呼吁中國環保企業走出國門。陳尚芹說,到目前為止,中國有些環保產品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比如城市污水處理和新材料,但中國環保產業單獨走出國門的比較少,大都依附于其他工程項目。政府對環保產業的政策支持還有待加強,因為環保產業有很強的公益性,國家的政策支持才能為它營造活躍的市場。但她對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很有信心,“我估算到2020年,中國的環保產業的產值會達到4萬億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