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圍城”以及如何盡快取消垃圾填埋,現已成為世界性難題,如何化解這樣的難題,越來越成為各個城市的緊迫性問題。筆者就如何建立無填埋、零排放、資源化、無害化利用的垃圾處理系統進行探討。
1.垃圾填埋難以為繼,混雜焚燒發電并非理想之策
當很多城市很難找到土地建設新的垃圾填埋場時,建立無填埋、零排放、資源化、無害化利用的垃圾處理系統就已經擺到城市管理者的議事日程上。但人們大多把垃圾(混雜)焚燒發電作為垃圾處理的突破口和最終目標,各地紛紛請求上馬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殊不知,垃圾混雜焚燒發電仍然是不理想的垃圾處理方法,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質疑。因為垃圾混雜焚燒產生有害氣體甚至“二噁英”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有毒物質,縱有多么先進的燃氣除害技術,也不能消除垃圾混雜焚燒帶來的二次危害。
2. 建立無填埋、零排放、資源化利用的垃圾處理系統必須以垃圾分類為基礎,為前提。
這是因為,要實現垃圾處理無填埋、零排放、100%回收利用的目標,必須對垃圾進行徹底的有效的精細的分類,而要實現對垃圾進行徹底的有效的精細的分類,非人工分類不可。有人試圖用機械設備對垃圾進行分類,但實踐證明,從分類的精細程度、效果和成本上看是行不通的,否則,為什么現在仍然是“垃圾圍城”呢?所以,應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在不提高運行費用的條件下,在垃圾分類場所,垃圾得到人工徹底有效的分類。這樣的垃圾處理系統,垃圾不需填埋,因為所有的垃圾經過人工分類后成為各種廢品全部可以得到回收利用,因而可將大量的垃圾填埋場土地征用、垃圾填埋場建設和維護、垃圾運輸、垃圾填埋場二次污染對當地居民的賠償、有些城市垃圾分類處理設備購置、使用、維護甚至閑置等龐大費用大為減少,有效轉化為主要是垃圾處理工人的人工費用。
3. 垃圾人工分類難成氣候的原因分析和產業化專業化的推動發展。
很多年前,有專家和一些社會人士就把垃圾分類作為垃圾處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加以提倡(而不是強行推廣),但也只是希望人們在觀念改變中、在舉手投足中對垃圾進行街頭丟棄和家庭放置中的分類,達到對垃圾進行有限的資源化利用和減量化處理的目的。由于對垃圾分類并沒有寄予較大的期望,在實際中并沒有從政策法規層面和運行體制上加以研究、推動和實踐。加上人們一般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普遍帶有從眾性和懶惰性特征,表現在對待垃圾處理的態度和行為上,人們不愿意細致地、認真地對垃圾進行分類。再加上現有垃圾處理運行體制并沒有與垃圾分類的對應的措施,如街頭垃圾桶已分類放置的垃圾照樣是被環衛工人混雜收集運走,使前面垃圾分類前功盡棄。所以,垃圾分類一直以來毫無實質性的發展,對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處理自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仍然只是一種社會和政府的期待和宣傳口號。倒是廣泛存在的垃圾拾荒現象,客觀上對垃圾處理起到了部分減量化、資源化作用。但垃圾拾荒是社會弱勢群體一種無奈的謀生手段,是一種自發地、無組織的行業行為,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垃圾人工分類。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上述垃圾分類本來作為人工分類,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社會思潮日益重視對人的人本關懷,以及人們對技術化、機械化追求的日益加劇,似乎垃圾人工分類違背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和以科技為先導的科學精神。所以,垃圾的人工分類愈加沒有得到社會和人們的肯定和認同,垃圾拾荒更不可能演變成全范圍、產業化的垃圾的人工分類。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使垃圾的人工分類得到堂而皇之的推廣和發展,從而為垃圾的無填埋、零排放、資源化處理發揮核心作用呢?
1)首先要解決人們潛在的錯誤的思想觀念。
第一,垃圾處理實行人工分類是否有違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呢?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長期存在的“垃圾拾荒”現象,有誰想到這是有違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而加以解決呢?恰恰相反,垃圾人工分類,只要勞動保護措施到位,是完全可以保障垃圾分類工人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垃圾的人工分類的社會公益性功能、垃圾分類后的資源化價值增值以及減少大量的垃圾填埋和運輸等費用,應該讓垃圾分類工人得到體現自身勞動價值的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的報酬。同時還增加了社會就業,讓更多的弱勢人群有一份比較穩定的得到社會尊重的工作。垃圾的人工分類所體現出來的巨大的環保、經濟、社會效益難道不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嗎?
第二,垃圾處理實行人工分類是否違反了以科技為先導、以機械化為手段的科學精神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前面已經敘述,這是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那個機械設備能夠對以城市生活垃圾為主要對象的混雜垃圾進行有效的精細的分類,否則為什么到現在還仍然是“垃圾圍城”呢?城市生活垃圾就是這么一種特征:因為垃圾分散、低值而丟棄,因為丟棄而集中,因為集中而混雜。還因為各垃圾成分質地、大小、形態千差萬別,造成機械化對垃圾徹底有效精細的分類的難度在所難免。
2)垃圾人工分類必須借助產業化、專業化才可以得到長足發展。
垃圾的街頭丟棄分類、家庭垃圾的分類放置以及廣泛存在的垃圾拾荒現象,為什么得不到推動和規范發展,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產業化專業化運行體制機制作保障。以人工分類為核心內容的無填埋、零排放、資源化垃圾處理系統及其運行是建立在全社會支持、產業化、專業化運行管理的基礎之上的。垃圾的人工分類和處理引入市場機制,讓專業機構和人員專門從事垃圾分類和處理,并能從中獲得利益。垃圾處理的公益性,要求全社會都應為垃圾處理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在專業化、產業化運作條件下,表現為,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單位,都應為垃圾處理承擔自己一定的費用。政府為此要做到把這些費用收集上來,加上財政的一定支出,給予垃圾處理企業一定的補助。全社會還應該在其他方面(如養老、醫療)給予垃圾處理企業和工人足夠的尊重和支持。
4. 怎樣建立以人工分類為核心內容的產業化、專業化運行管理的無填埋、零排放、100%回收利用的垃圾處理系統及運行管理。
建立這樣的垃圾處理系統及其運行方案,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有與之相匹配的堅實的場廠設施為基礎,這是以前任何垃圾處理系統所沒有的、凸顯這樣的垃圾處理系統獨特的特征。總的設想是:垃圾場所--小區域存放,人工式分揀。垃圾工廠—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1)設置小區域垃圾存放和分類場所:
在城市和鄉村設立一個個垃圾臨時存放和分類的小區域場所。該場所既便于居民和環衛保潔工人丟棄傾倒垃圾,又便于工人分揀并包裝存放垃圾。該場所面積一般在40-80平米左右或更大點,防漏雨,場所前面可以進出中型車輛。場所一般應由所在單位提供,街道社區的場所由政府出資建造或租賃。為避免垃圾臭味(其實垃圾及時分類和運走,并沒有多大臭味)對環境的影響,垃圾場所應設在或建在小區域的偏僻的地方。垃圾分類可由垃圾處理企業根據每個場所垃圾量多少確定分揀時間和人數,由垃圾處理企業派工人分揀?;蛴森h衛保潔工人邊清掃邊分類收集,或送到垃圾場所后緊接著又進行分揀。
小區域垃圾存放和分類場所,可根據人口密度和單位大小的實際情況設立,一般是:居民小區、街道社區、大學校、工廠、大機關、醫院、大商場、市場、大餐館、車站、碼頭、機場、建筑工地、公園、旅游景點、鄉鎮、礦山、農場、養殖場。
工廠、醫院、建筑工地、農場、養殖場和其他特殊單位,垃圾分成兩大類:.一般生活垃圾和生產服務性垃圾。一般生活垃圾由垃圾處理企業派工人分類回收。生產服務性垃圾,由工廠自行制定一套方案進行專業化處理(有些生產性單位甚至可以設立生產性垃圾處理加工車間),或委托垃圾處理企業進行專業化處理,做到分類徹底,回收利用率高,最后殘余物質也能徹底處理。這就要求生產服務性企業要嚴格按操作規程處理生產服務性垃圾。如醫院,在醫療垃圾產生時,盡量不要污染醫療廢棄物,使醫療廢棄物分類放置、分類包裝,減少對分揀工人的危害和勞動強度。
對于一般生活垃圾,要求家庭、餐館、食堂、商場按食物垃圾和非食物垃圾兩大類進行分類袋裝后再送到垃圾場所。食物垃圾包括:廢棄食品和餐余食物,但不包括做菜時蔬菜的下腳料和肉類的大塊頭骨頭。食物垃圾如含有較多水分,應瀝出多余水分,以利袋裝。食物垃圾的盛裝袋,應設立專門顏色以示區別和有利分揀。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使食物垃圾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由于食物垃圾可直接利用的特點,餐館、食堂等大宗食物垃圾已有成熟的收運處理體系。但千家萬戶的家庭和一些單位產生的食物垃圾應該按本方案進行分類處理。
2)在垃圾場所進行人工式垃圾分揀:
環衛和保潔工人把已初步分揀了的垃圾送到垃圾場所后,再對垃圾進一步分揀。或垃圾處理工人(又稱垃圾分揀工人)被企業安排到各個小區域垃圾場所對垃圾進行分揀。垃圾先是被丟棄傾倒在垃圾分揀平臺上。垃圾分揀平臺可控制移動和升降。垃圾分揀平臺放置在場所窗口邊時,處于略高于地面狀態,便于居民從窗口丟進垃圾,或方便環衛(保潔)工人打開專門傾倒垃圾在平臺上。升高平臺致腰際(約80CM)再推移平臺至場所中間,工人圍坐四周,就可以分揀垃圾了。
垃圾按如下分類進行分揀:1食物、2薄膜、3塑料、4泡膜、5橡膠、6皮革皮鞋、7纖維布類服裝、8硬紙書報紙張、9金屬、10酒瓶玻璃瓶、11有害物質如藥品化學物品、12電池、13生物質物質如木材桔桿雜草菜渣動物尸體碎塊骨頭、14無機渣土煤渣塵土磚頭玻璃陶瓷碎片污泥、15各種物件如電器木制器具金屬制品等。
工人首先用手柄破袋器破開垃圾袋,再用手按垃圾分類進行分揀。其中分揀食物垃圾時,把表示食物垃圾顏色的食物垃圾袋分揀出來,把食物盛放在食物垃圾桶內,由食物垃圾車運走。
其他垃圾分揀完畢后,各種垃圾廢品按一定的規模待數量足夠(再壓縮)打包存放。每天都有垃圾車運送垃圾廢品到垃圾工廠集中進行處理;或某種特定的運輸車輛把這種垃圾廢品直接運走銷售給相關企業。有些垃圾場所可以添購簡單機械設備對垃圾廢品進行初加工。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環衛或保潔工人清掃分揀和集中分揀,擬或是專門的人工分揀,都是在垃圾產生或集中堆放之初就進行分揀。這時候的分揀垃圾才是污染最少的,也才是最容易分揀的。否則垃圾堆放一定時間后,就會產生臭味,影響人工分揀。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幾乎所有城市,我們不時地看見拾荒人員在垃圾桶、垃圾中轉站、垃圾填埋場揀拾垃圾,把垃圾中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廢品分揀出來,再賣給廢品公司,從中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甚至作為一種謀生手段。有些垃圾中轉站、填埋場的管理部門,利用職權,把垃圾中轉站、填埋場承包給拾荒人員,從垃圾可回收利用價值中分得一杯羹。垃圾拾荒客觀上對垃圾處理起到了部分減量化、資源化作用,但這與本系統提出的專業化、產業化的垃圾人工分類作為無填埋、零排放、100%回收利用的垃圾處理系統的核心部分和關鍵環節是有本質區別的。垃圾拾荒作為社會弱勢群體一種謀生手段和自發的、無組織的行業行為,在產業化管理下,可有效地、有序地轉化為專業化的垃圾人工分類。
3)建設垃圾工廠,實現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
政府應出資在郊外劃出一塊土地,建設一座垃圾處理工廠。或把現有的垃圾填埋場改造成垃圾處理工廠,但要建好沼氣引氣收集設施,避免沼氣積聚爆炸或逸出。
垃圾由各小區域垃圾分類場所分類后的各種垃圾廢品,集中運送到垃圾工廠進行集中處理。處理方向如下:
(1) 可回收利用的各種垃圾廢品:送入廢品初加工車間,加
工包裝后銷售給生產性企業或回收企業。
(2)食物垃圾:1送入食物處理車間提煉油脂,出售給化工企業。2提煉后的食物渣包裝消毒,銷售給飼料企業或養殖企業。3食物垃圾直接包裝消毒售給飼料企業或養殖企業。4或會合軟質生物質垃圾制造沼氣、木炭、有機肥。
(3)生物質垃圾:1送入木炭車間,粉碎干燥后加工成木炭。2或粉碎干燥后再除去有害物質銷售給焚燒發電廠作燃料利用(避免垃圾混雜焚燒的弊端,生物質垃圾經過處理是一種良好的燃料)。3其中軟質部分會合食物垃圾送入沼氣池產沼氣或送入有機肥廠生產有機肥。
(4)無機渣土等:1送入免燒磚車間,經粉碎后用于制作免燒磚及其他混凝土的材料。2建筑垃圾可采用最新技術實行就地或集中加工生產各種建筑材料,如生產灰漿砂、混凝土骨料、混凝土墻體、免燒磚等。
(5)藥品、化學物質、醫療廢棄物等有害生產服務性垃圾實行無害化、專業化處理。
(6)各種物件:有的加以維修作二手貨出售;有的加以拆解,各種材料分類處理。有條件的垃圾處理工廠還可設立廢舊電器處理車間。每一個大中城市應至少有一個廢電池處理車間。
(7)如果垃圾分類后的某些廢品暫時不能得到利用,垃圾處理企業應積極尋找利用方法和渠道,或環保部門應支持有關科研機構加以研究,提出有效利用方案,盡可能使這些廢品得到回收利用。
5. 建立這樣的垃圾處理系統勢在必行。
1)這樣的垃圾處理系統,實行人工分類,并不需要多少垃圾分揀工人。經過試驗估算,在現有環衛保潔工人編制人數中,其增加的垃圾人工分揀人數只需環衛保潔工人人數的30-40%。如果街道社區、單位和小區的垃圾人工分揀各自由環衛和保潔工人負責包干,即環衛保潔工人清掃收集垃圾后立即進行人工分揀,則只需增加10%的分揀人數。人工費用雖有所增加,但同時大大增加了垃圾人工分類后垃圾廢品的可回收利用價值,這也是為什么垃圾處理行業可以實現產業化專業化人工分類的利益驅動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垃圾人工分類增加的人工費用比起所節省的其他費用要少得多,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巨大的。這也是為什么政府和社會愿意拿出資金補償垃圾處理企業或工人的經濟因素,成為垃圾處理行業可以實現產業化專業化人工分類的利益驅動因素之二。只是要合理地確定環衛保潔工人以及專門分揀垃圾的人工的報酬,垃圾人工分類是完全可以實現專業化、產業化運作的。
2)垃圾處理實施本系統方案后,建議對城市環衛事業體制進行改革:將環衛事業體制中環衛管理和環衛工人的日常作業剝離開來,環衛工人的日常作業與垃圾處理中垃圾的人工分揀結合起來。可設想引進社會資本把城市環衛部門成建制地改制為環衛公司。單位和居民小區的日常保潔也可與垃圾的人工分揀結合起來,并納入到垃圾處理系統中來。環衛和環保部門將對垃圾處理行業共同實行管理。這樣,更有利于垃圾處理實現產業化專業化運作管理,現有的部分環衛事業經費將轉化為對垃圾處理企業的補助,實現了社會資源最優化配置。
3)這樣的以人工分類為核心內容的產業化、專業化運行管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已完全實現垃圾處理資源化、無害化。更為重大突破和產生巨大生態環保經濟社會效益的是,龐大的垃圾量通過化整為零的分散分類和化零為整的集中處理后,無需填埋,也可以不需混雜焚燒(只有生物質垃圾可作燃料也可作其他用途)。這是人類社會巨大福音和歷史性重大進步,是建立循環經濟的最大的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4)垃圾處理實施本系統方案,還要解決一個大前提,那就是混雜的垃圾經過專業化、產業化人工分類出來的各種成分單一的廢品,必須要有回收利用的方式或渠道。從實踐看,大部分廢品可以得到回收利用,否則不會有垃圾拾荒現象。但也存在少數廢品至今沒有找到回收利用的渠道,如包裝用的薄膜塑料。為了實現垃圾處理“無填埋、不混雜焚燒、零排放”的目標,政府應制定政策或法規,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尋找某些廢品的回收利用方法或渠道;對可以利用廢品作生產原料的企業實施廢品原料強制配額,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對不能填埋或沒有地方填埋的無機渣土必須作為建筑材料使用,如建筑垃圾、煤渣制造免燒磚,禁止生產粘土磚,廣泛推廣使用免燒磚。只有實現這個前提,本系統方案才能得以廣泛實施,而實現這個前提,應是政府的職責。
5)垃圾分類的宣傳口號可望成為現實。 現有的垃圾分類宣傳口號,就是寄希望家庭分類垃圾和人們分類丟棄垃圾(自然是人工進行的),但從幾十年實踐看,沒有實行得通的。如果不從政策法規層面解決體制機制問題,垃圾(人工)分類注定是要失敗的。如有那么幾個城市,寄希望靠招募幾個垃圾分類指導員,來實現垃圾的分類,這實際上是行不通的,他們低估了人們社會心理和行為的劣等性慣性定勢。但是從產業化專業化管理的角度出發,建立一種機制,假借時日,可以把家庭清掃垃圾和人們丟棄垃圾逐漸引導到正確的、習慣的分類道路上去。
我們有理由相信,為了我們的生存環境,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只要政府和全社會重視起來,建設一種以垃圾人工分類為核心內容的專業化、產業化運行管理的無填埋、零排放、100%回收利用的垃圾處理系統勢在必行。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