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07-11 14:08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劉永麗
節能環保作為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它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力量的支撐。近日,在由中國水網主辦的“2011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教授戴曉虎在總工論壇上表示,我國的環保產業要想得到長足發展,一是要加強企業和學校的產學研結合,二是加強企業的技術研發意識,三是改變我國的招投標模式,避免企業惡性競爭。
加強產學研結合
戴曉虎介紹說,高校中有很多先進技術的研究,只是沒有很好的跟企業對接,好的技術沒有應用到實際工程當中。而很多環保企業處于起步階段,不可能花很大精力搞研發,導致國內實用性技術研究比較落后。我們必須要加強企業和學校的產學研結合。
在我國大學體系中,往往把工科學生當理科培養,一味追求推陳出新。要知道,環境工程是應用性學科,它需要更多的是實用性技術。
加強企業的技術研發意識
戴曉虎在德國生活了23年,在德國環保公司擔任技術總監位置18年,對全球從事水處理企業相當了解。憑借多年的工作經驗,戴曉虎認為一家企業如果沒有自己核心技術力量,沒有強大研發團隊,很難生存。環保企業有很多家,但經過大浪淘沙后,真正能生存下來的必然是有自己技術特色的企業。對污水處理企業來說,技術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裝備開發技術,二是工藝開發技術。其中裝備開發技術由于和基礎工業有關,涉及的因素較多,工藝開發對企業來說相對容易。
招投標模式亟需改進
我國招投標模式存在很多問題,一是在招標過程中對企業要求的門檻很低,二是工程驗收時缺乏量化標準,導致很多惡性競爭,從而使得企業本身自己也沒有積極性去進行技術研發與創新。
高校或者科研中心可以提出一些量化標準,比如要建設一座污水處理廠,假設使用年限為20年,要給出處理1噸水的能耗標準。污水處理廠建好以后進行驗收,若達不到標準可以限時改造,若再達不到的話就要將多消耗的費用乘以20年,返回給業主。如果能設定這樣的量化標準,企業的技術研發積極性和能力肯定會加強,也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惡性競標的局面。
此外,戴曉虎建議國家在制定相關標準時不要太超前,企業難以達到,往往事與愿違。應按照國情,制定切實可行的標準規范。
編輯:劉永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