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1-25 10:17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徐海云
1月14日廣州市政府正式發起垃圾處理網絡問計于民活動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近日,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就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專程致信番禺區華南板塊居民,現轉登如下(略有刪節):
尊敬的番禺華南板塊居民:
你們好!首先感謝你們對垃圾處理的關注,并很榮幸地受到邀請參加有關垃圾焚燒的公開辯論,我也提出幾點要求:
1)“番禺華南板塊居民”不是個人,應該是個群體,我估計就如“人民”一樣是一個泛指。既然是公開辯論,就應該有組織方、有聯系人。
2)我現在是在職的,而且是從事這個行業的,不能如“退休了”的,也不從事這個行業,可以“無所謂”。我對自己的言論是負責的,不僅對現在負責,而且對將來負責。因此,我要求辯論一定要全過程公開,要記錄在案,最好能夠電視直播。
3)因為是在職的,時間只能在周末,同時也需要提前商定。
4)有關參加辯論“差旅費”等費用需要組織方支付,沒有“利益集團”為我出這筆費用。
你們電話中同意我的要求并答應盡可能落實。由于至今沒有收到你們的任何信息,預計這次公開辯論不會如期進行。但這段時間,我一直在為這次公開辯論做準備。在網上瀏覽了你們的想法,并重點收集趙章元先生(據說是辯論另一方主要代表)的觀點和主張。總體上,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處理垃圾、人的健康和保護環境。但我們對發展生活垃圾焚燒的思路上卻截然相反。為什么差距那么大呢?反復自問,總結有以下幾個方面。
1.戰略層面的問題與戰術層面的問題不要混為一談
如果把垃圾處理比做一場戰爭,或保護地球家園的一項事業,同樣有戰略層面和戰術層面的考量。從戰略層面上或者從百年為單位的尺度看,“垃圾就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垃圾是未來工業的礦藏”,我們將向“零垃圾”社會邁進。但從目前看,或者以十年為單位尺度看,“零垃圾”是不可能的,因為有消費就會產生垃圾;類似的道理,將全部垃圾進行回收利用也是不現實的。
2.理論層面的問題與現實層面的問題不要對立
理論層面上往往是抽象的,而現實層面往往是具體的。
理論層面上:垃圾成分:有機物,無機物,金屬、廢紙、廢塑料等可回收物。
現實層面上:衛生紙、衛生巾、避孕套、各種鮮果皮、干果殼、形形色色的包裝廢棄物、破舊衣服……有多少消費品,可能就有多少種相應的垃圾。此外,這些垃圾來自不同的每一天,來自千家萬戶,來自于人民。你看到的是人民,我看到的是每一個不同的人,這里面有好人、也有壞人;有心情高興時候的人,也有心情郁悶的人;有富有的人,也有貧窮的人;有健康的人,也有患各種疾病的人等。所以分類收集是相對的,不管如何分類收集,總有剩余垃圾。德國、日本是公認的分類收集比較好的國家,2007年日本德國人均日焚燒垃圾量(主要是剩余生活垃圾)也分別達到1千克和0.6千克。
理論上焚燒過程是碳轉變為二氧化碳的過程,現實中也會有不完全反應的存在,所以灰渣中有未燃盡的物質存在是正常的,關鍵看有多少,《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技術規范》規定爐渣的熱灼減率應控制在5%以內。
煙氣排放指標在某一時間超過標準限值,算超標嗎?同樣不是,標準規定的是一定時間范圍均值,如小時均值、日均值等。
3. “學說”語言的表述與工程語言的表述不能直接對接
“學說”(這里的學說指的是文學、數學和假說)的描述往往是形象的、夸張的,甚至是完美的;工程層面的描述是嚴謹、有時還是近似的,是考慮現實多種因素,往往是經驗的結晶。
趙章元先生對太平洋垃圾島的描述就帶有超級文學色彩(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出發,經夏威夷群島,延伸至日本的900多公里的水域上,出現兩個巨大的“綠色島嶼”,“這不是島嶼,而是垃圾山”,趙章元說,這里正在形成全球最大的垃圾場。兩個巨大的垃圾集中地,橫跨北太平洋,逐漸形成了一座“垃圾大陸”。面積約343萬平方公里,超過歐洲的三分之一,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太平洋垃圾大板塊”,也被稱為世界“第八大洲”。)我看到這樣敘述,感到心頭一驚,這是由多少垃圾量堆積?是否影響航行?查了一下出處,才恍然大悟,原文形容為廢塑料湯“plastic soup” of waste 或者垃圾湯(waste soup ),這很形象,如果把太平洋比做一盆水,漂浮的塑料垃圾就成為“垃圾湯”。Charles Moore先生(發現這一現象的人)還具體敘述道,這個“垃圾湯”在衛星上看不見的,垃圾大多懸浮在水面下,還假設估算了垃圾總量有300多萬噸。可見,這是“很稀的垃圾湯”。趙章元先生的描述就進一步將“垃圾湯”演繹為“垃圾島”或“垃圾場”。由此,我聯想到報道“根據一些公開的數據和報道,作為垃圾焚燒第一大國的日本,盡管采取了嚴格的標準,但仍然是二惡英排放第一大國,空氣里二惡英的含量是其他工業國家的10倍。”這個結論沒有說明時間和地點,“發達國家空氣中二惡英的含量”又是從何而來,估計是推理而來。扔1袋白糖(100千克)到太平洋里(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海洋,它的面積達17967.9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為4028米,總水量約7億立方千米),計算白糖濃度0.14Pg/立方米,如果扔10袋白糖,太平洋白糖濃度將增加10倍。但是工程上能夠認為這樣嗎?
工程不是簡單算術。有人提出,垃圾都分類回收了,剩下一點就可以不建或建規模很小的處理設施了!沒有考慮垃圾產生的波動性、回收行為的波動性、回收產品的波動性以及保障性因素。澳門平均每天產生800噸生活垃圾,為什么建成了1700噸/日處理能力的焚燒廠?這里就有垃圾產生的不均勻性和保障性問題。
工程必須使用成熟技術。趙章元先生針對某技術竟然提出“不成熟也要推廣”,令人驚詫。他可能對建設項目有關規定了解太少。從研究、試驗角度應該鼓勵大膽假設、大膽試驗,并容許失敗,這樣才有利于創新,但工程建設特別是公共工程必須使用成熟技術,使用不成熟的技術就是犯罪。在垃圾處理領域,教訓是深刻的,你們不知道這十多年來,全國有三十多個以垃圾資源化為幌子的所謂新技術項目,給國家造成了數以十億元計的損失。
編輯:劉永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