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4-10 14:43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張倩
中國水網消息,由清華大學、中國水網和搜狐聯合主辦,首創股份協辦的第三次“環境講壇”將于4月17日上午在搜狐網絡大廈隆重開講。本次談論的話題定格為:垃圾圍城引發的思考。
垃圾,這個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產物,由于無法突破處理瓶頸,正悄無聲息地破壞著生態環境,同時影響著百姓的生活質量。而作為在這種惡性循環中受到嚴重威脅的百姓,則不免對于垃圾處理問題有些“霧里看花”。
垃圾處理的瓶頸究竟在哪兒?
垃圾處理廠選址正在百姓強烈的抗議聲中日趨艱難
惡臭、二噁英這些潛在的危害已成為百姓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無論填埋廠還是焚燒廠,選址都已成為頭等難題。像北京的六里屯垃圾焚燒廠,早已在百姓和社會團體的反對聲中“偃旗息鼓”;而已運作的鄭州垃圾填埋廠,也由于臭氣難耐,遭到百姓圍堵,出現5天停工……
那么,面對垃圾處理廠建設與百姓生活環境的矛盾,政府該站在什么立場?反對垃圾處理廠建設,在百姓維護良好環境的初衷背后是否也夾雜著房地產開發商的私人利益?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環評,又將何時走出“垃圾處理廠周圍”的誤區,而從真正垃圾處理廠服務范圍內進行全民公舉?
對垃圾回收情況缺乏正確認識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曾指出,人們在對于垃圾回收利用的問題上存在誤區。很多專家學者、政府官員都在高舉“減量化”的大旗,企望回收率飆升。而實際上,垃圾回收,不能僅以回收率來衡量。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已使得垃圾回收出現了混亂的局面,無論能否回收的物品都已統統進行了回收,效果適得其反。
應該如何看待垃圾回收?循環經濟與垃圾回收之間終究又是怎樣的關系呢?
垃圾分類難逃脫“雷聲大 雨點小”怪圈
大街小巷中顏色各異的垃圾桶似乎在彰顯著垃圾分類的全面踐行。而實際上,我們捫心自問,由多少人分得清垃圾的各種種類,并自始至終地堅持分類呢?
近日更有某專家聲稱“垃圾分類收集的路線在很多情況下行不通!”這一有悖于國家實行垃圾分類的政策方向觀點不免讓人微微一驚。
垃圾分類收集的障礙在哪兒?垃圾就地處理的方案是否可行?垃圾就地收集,統一運出進行處理又需要突破怎樣的瓶頸?
垃圾處理引發的思考層出不窮……第三次“環境講壇”將借你一雙慧眼,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聶永豐、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廢污控研究所所長王琪將共同解讀形形色色的垃圾處理問題所引發的一連串思考。敬請關注。
編輯:張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