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倘若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那么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水環境作為生存環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已越來越多的為人們所重視。而隨著環保產業的市場化進程的推進,水環境領域的治理也日趨市場化與多元化。
廣東省以BOT模式引導非公資本進入公用事業領域,不但推動了環保產業市場化,而且構建了所有制關系的和諧發展。據《廣東省治污保潔(城市污水、垃圾處理)工程項目規劃》(2005-2020),到2010年廣東省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不低于60%,50萬人口以上城市不低于70%。被列入2006年至2020年規劃的污水處理項目167個,處理規模達到1187.2萬噸/日,屆時,廣東污水處理總規模達到2343.05萬噸/日,可見廣東省污水處理項目的發展空間之大。面對廣東污水處理這塊巨大的市場蛋糕,來自社會的各類資本紛紛競相角逐。早在2003年,治污工程的市場化的問題便已引起廣東政協委員的高度重視,他們認為這是使治污事業高速發展的必由之路。
廣東省已把環保事業作為一項新的產業大力推進,制訂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內資、民資,盡快建立健全投融資機制。對于舊的處理系統采取移交—運營—移交的方式交給企業運營,期滿后移交給政府;擬建的采取建設—運營—移交方式,即政府提供建設用地使用權,由企業投資建設和運營,運營費用依靠處理收費和資源化收入,運營期滿后移交給政府。政府在制訂污水處理費和垃圾處理費的標準時,還要考慮處理廠的處理能力、運營總成本和群眾承受能力。如深圳建立的污水處理廠,向社會融資建設,并由企業運營管理。廣州市興建的西朗污水處理廠則利用外資建設,投資9億元,其中外資占67%,國內占33%,并由中外合資公司通過招標進行運營管理。
在金融海嘯的波及下,水業融資境況雪上加霜的大背景下,江西省政府創新融資模式,加大水體治污的力度。開啟了解決縣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資金難題的有益探索之路。而無錫公用債的發行,也為水務融資模式的探索開辟了新的途徑。
在投資拉動下,各級地方政府將面臨著怎樣的融資壓力?區域化的融資趨勢又將怎樣?區域化地方政府融資的主要問題又有哪些?在“2009城市水業論壇”上,相關的投融資機構和咨詢機構,將針對廣東、江西等區域的具體案例,為您闡釋各方觀點。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