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推廣交流江蘇污水和垃圾處理的先進經驗,研討各地在污水和垃圾處理技術工藝、經營管理、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問題與對策,促進和提高我國城市治污工作水平,建設部與環保總局于2006年12月29日在北京聯合召開“全國污水和垃圾處理經驗交流會”。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吳曉青分別發表重要講話,建設部總工程師王鐵宏作會議總結。來自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建設和環保部門的相關負責人、有關污水和垃圾處理科研設計單位的專家、重點企業共200人參加了會議。
近幾年來,全國在污水和垃圾處理技術工藝、經營管理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創造了不少好經驗、好典型。江蘇省在推進污水處理產業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一是政府重視資金和政策扶持,在法規和制度建設方面營造良好的市場投資環境。二是全面實施污水處理收費制度,將水價形成機制改革與污水處理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相結合,推行特許經營制度,為推進污水處理產業化提供前提和基礎保障。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資、多種運營模式的污水處理經濟實體,增強行業發展活力;四是實現政資分離,政企分離,規范政府和企業在城市污水處理事務中的行為,確保公眾利益。五是加強規劃的“龍頭”作用,確立“四個并重”的原則,即“雨水與污水并重、管網與廠站并重、污水處理與污泥處置并重、污水處理與再利用并重”,促使設施建設和經營走向規模化、集約化,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六是研究制定“九項監管”制度,加強政府監管,注重項目管理和人員培訓,引導公眾參與監督。七是注重自主創新,實行“互惠”和“雙贏”的跨行業技術研發與應用,解決污泥處理處置等技術和管理方面的難題。這次會議就是為了貫徹各地在污水和垃圾處理方面的經驗,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關于組織經驗交流的批示召開的。
仇保興副部長在講話中指出,“十五”期間,各地在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方面的投資規模擴大,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明顯增強;制定和完善了相關的政策、法規和標準;引入市場機制,初步形成以多元化投資和特許經營為主體的建設、經營管理模式;全面實施城市污水、垃圾收費制度,將水價形成機制與污水處理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相結合,推進污水和垃圾處理產業化。仇保興副部長同時指出:當前的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總量仍顯不足,部分設施運行效率低下,政策法規不健全導致城市污水處理費征收難,政府監管力度不夠等問題仍十分突出。為確保“十一五”期間達到《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提出的總體目標要求,建設系統要切實抓好以下幾項重點工作:一是強化城鄉規劃的綜合協調作用,把水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規劃的強制性內容;二是要調整和優化投資結構,加強污水管網配套,提高運行效率;三是要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強化政府監管;四是要全面實施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五是推進科技創新,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仇保興同志指出,“十一五”期間,污水和垃圾處理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各級建設部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大工作力度,加強部門配合。
環保總局吳曉青副局長作了“全面貫徹落實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精神,進一步深化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環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講話。吳曉青同志指出“十一五”期間,要繼續大力加強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并保證其正常運行,不斷提高污水、垃圾處置能力和監管水平,重點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制定好城鎮污水處理及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規劃,加強規劃引導;二是要進一步完善污水、垃圾環境管理法律法規,形成長效監管機制;三是要盡快完善有關環境監管標準體系,嚴格按照標準執行;四是要進一步加強執法監督檢查和部門間協調配合,確保監管到位。
江蘇省建設廳和常州、江陰、張家港三市人民政府有關負責人對當地在污水和垃圾處理方面的成功經驗作了大會交流。全國各地建設和環保部門的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分組座談,充分交流了各地在污水和垃圾處理方面的經驗和成效。
(中國水網現場報道)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