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6-25 10:29
來源:中建二局
近日,由中建二局承建的云南省首例區域共享共建固廢處理項目 —— 江川 — 通海 — 華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項目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縣,占地面積 67.46 畝,是玉溪市 “三湖”(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保護治理的重點工程。
項目投產后,生活垃圾日均處理量將達 700 噸,年處理垃圾 25 萬噸,年發電量約 9562 萬度,可提供蒸汽能約 22 萬噸,將有力推動節能減碳和人居生態環境改善,加快區域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變廢為寶,繪就 “綠色工廠” 新畫卷
項目不僅解決了垃圾處理問題,更探索出了一條 “吃廢吐金” 的綠色發展之路,城市垃圾運抵后,先在全密封負壓垃圾儲坑內靜置 7 天進行沉淀發酵,隨后進行焚燒發電,在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垃圾滲濾液、爐渣、煙氣等,均有專項設施處理。
其中,滲濾液經處理站多重工藝凈化達標后用于廠區綠化清潔,爐渣經重金屬回收后變身環保磚,煙氣則經凈化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后排放,減少對大氣環境的影響,經過 “綠色工廠” 的多道工藝后,生活垃圾實現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
破局突圍,打贏高效履約 “攻堅戰”
項目進場伊始,團隊就面臨 “先天困境”,場地如同 “孤島”,南鄰垃圾堆放地,東側、西側、北側均為山地,導致場地狹小、交通不便、環境復雜,為了將環境對工期的影響降到最低,項目精準施策,有序破解各項難題,以永臨結合的方式修筑施工道路,協調多方資源保障運輸,針對材料堆場空間有限、高海拔及多變天氣等困難,提前完成土方開挖回填以應對雨季考驗,并在狹小的主廠房內科學規劃,縮短設備組裝時間,實現主體結構與設備安裝同步高效施工,成功克服了場地限制和復雜環境帶來的挑戰。
創新賦能,強化安全施工 “防護網”
項目建設內容包括主廠房、綜合樓等,其中,垃圾儲坑作為主廠房的核心,施工難度巨大,該坑為 39×24×29 米的大型井體結構,且周邊多為鏤空結構,無法利用周邊結構來加固模板或堆放材料,為此,項目團隊創新采用盤扣腳手架,設計了 “田字對撐 + 角部斜撐” 的三排落地操作架體系,確保腳手架整體穩定性和池壁模板垂直度,實現 “一架多用”,保障了主廠房的高效建造。
與此同時,團隊全面推行 “網格化 + 實名制” 安全管理模式,依托智慧工地平臺實時監測人員安全,通過強化安全標準化建設,開展行為安全之星評比、農民工督察隊等活動,提升全員安全意識,針對高支模、深基坑、人工挖孔樁等高風險點,嚴格落實每日安全巡查和隱患專項治理,構建起堅實的 “防護屏障”,為項目履約保駕護航。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