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1-24 13:22
來源:生態環境部
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持續加強。開展典型大宗工業固廢堆存場所排查,推動實施大宗固廢消納利用項目1129個、消納量約3.3億噸。高標準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制定進展評價辦法,推動新增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3897萬噸/年,新增建筑垃圾消納能力8120萬方、資源化利用能力9180萬噸/年。制定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環境治理、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的指導意見。推動長江經濟帶1440座、黃河流域360座尾礦庫完成“一庫一策”治理,累計完成980余個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加快制定退役動力電池、廢光伏組件及風機葉片等“新三樣”固廢污染控制技術規范。實施規范廢棄設備及消費品回收利用處理環境監管專項行動,嚴肅查處200余起非法拆解污染環境行為。穩步推進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專項資金改革。全面落實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制度。完成新污染物治理行動中期評估,啟動兩批23個新污染物治理試點。全力推進危廢“1+6+20”重大工程建設,著力補齊危廢處置技術和特殊危廢處理能力短板。
(三)加強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綠色低碳轉型扎實推進
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部署,結合職能職責,構建生態環境領域促進新質生產力“1+N”政策體系,印發實施10余份專項政策文件,積極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著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全面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印發《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管理暫行規定》,開展成效評估,推動成果落地。實現全國環評審批信息系統四級聯網全覆蓋,對環評審批情況開展“穿透式”監管。嚴把“兩高”項目環評審批關,嚴格落實污染物區域削減措施。強化重大項目環評服務保障。全國共完成12.95萬個建設項目環評文件審批,涉及總投資達21.9萬億元。印發實施火電行業溫室氣體管控納入環評管理技術指南。深入推進一批城市和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聯合印發《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出臺生態環境部門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22條舉措文件。統籌推進區域重大戰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組織制定以高水平保護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北全面振興等政策文件。出臺支持新疆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全面做好生態環境系統對口援藏、援疆等工作。
持續實施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完善應對氣候變化頂層設計,扎實推進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方案編制。研究制定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發布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形成碳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截至2024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6.3億噸、成交額430.3億元,年底收盤價為97.49元/噸,交易規模持續擴大、價格穩中有升,配額清繳完成率達到99.98%。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已公示63個減排項目。推動落實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會同14部門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編制發布產品碳足跡核算通則、核算標準編制工作指引,按照急需先行原則完成電力、電解鋁等100余個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發布。建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并正式上線,發布2021年、2022年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指導39個城市探索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路徑和模式。
(四)有效防范化解各類生態環境風險,生態安全防線更加穩固
召開全國自然生態保護工作會議,印發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的指導意見》。認真履行國家生態安全、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第一牽頭單位職責,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
強化生態保護修復統一監管。編制發布《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5—2030年)》。將生態保護紅線納入“綠盾 2024”重要生態空間統籌強化監督,查實146個問題,并督促完成92個問題整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類重點問題整改完成率達到99.4%。開展第五次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加強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生態監督。完成“十三五”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成效評估。深化秦嶺地區跨區域生態保護協同合作機制。更新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
切實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完善國家生態安全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等工作制度,開展維護生態安全重大課題研究和督導調研。強化環境應急值守,建立突發環境事件1小時報告、現場直報、并行報告三項制度,及時調度并科學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110起。推進生態環境系統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組織排查發現生態環境風險隱患8.74萬項,已完成整改8.23萬項。累計完成2515條重點河流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一河一策一圖”編制,推進化工園區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三級防控體系建設暨“一園一策一圖”試點。
嚴格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深入貫徹落實核安全觀,召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座談會、核安全監管現代化國際研討會。聯合開展全面加強核電行業核安全管理專項行動。有效運轉核安全形勢分析、經驗反饋集中分析等重要機制。創新核安全審評監督模式,有力保障國核示范工程全球首堆成功投入商業運行。全國運行核電機組、在建機組、在役民用研究堆、在建民用研究堆繼續保持良好安全記錄,未發生國際核事件分級表(INES)1級及以上的核事件或核事故,在建核電項目建造質量處于可控狀態。加強核燃料循環設施運行監督,開展流出物與環境監測專項檢查,運行、在建核燃料循環設施安全狀況良好。依法開展核電項目選址、建造階段安全分析和環境影響評價,有力支撐一批核電項目核準和開工建設。首次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放射性物品運輸安全監督專項行動。深入開展伴生放射性廢物隱患排查。加強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監管。
(五)夯實生態環境保護基礎支撐,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
推動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全力配合推進生態環境法典編纂,做好重大制度和關鍵問題研究論證。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頒布施行和生態環境監測條例等法規制修訂,出臺《生態環境部行政復議辦法》等5部部門規章。印發實施《加快推動排放標準制修訂工作方案(2024—2027年)》,累計完成46項生態環境標準實施評估。制定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相關文件,新增23個國家環境健康管理試點。聯合編制《關于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全年新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1.66萬件、涉及賠償金額107.64億元。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