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2-24 13:30
來源:生態環境部
裴曉菲:下面請趙群英司長介紹情況。
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趙群英: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與大家交流生態環境執法工作。借此機會,謹代表生態環境部執法局,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執法工作的關心支持!
下面,我簡要通報一下生態環境執法工作的情況。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任務的關鍵一年,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決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聚焦重點區域、流域、領域和突出環境問題,精準發力,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做到執法有力度、服務有溫度,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一是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積極投身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嚴懲惡意違法行為。持續做好重點區域大氣監督幫扶,發現并推動解決4.6萬多個固定源環境問題。會同“兩高”和公安、交通運輸、市場監管等部門,開展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第三方機構專項整治。繼續深入開展第三方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專項整治和“兩打”專項行動,會同最高檢、公安部對重點案件實施掛牌督辦。推進入河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開展黃河“清廢行動”和長三角地區“清廢行動”整治情況“回頭看”。
二是堅持減負增效、包容審慎,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對納入正面清單企業現場檢查次數同比下降17%。研究進一步規范執法行為優化營商環境相關措施,堅持包容審慎,做到懲教結合、寬嚴相濟,實施首違免罰、輕微不罰等政策措施,更加主動服務、支持企業合法合規經營、高質量發展。同時,做好統籌強化監督工作,精簡優化任務、時間、地域、人員、方式,檢查人員、點位數量均減少近50%,有效減輕基層負擔。
三是堅持改革創新、數智賦能,創新優化監管執法方式。大力推行非現場、穿透式和無感式監管執法,不斷完善非現場監管執法體系,開展智慧監管執法試點。深度融合污染源監控、環境質量監測、衛星遙感、用電用能等信息,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運用,不斷完善線索篩選、問題識別、智能預警機制。比如,大氣監督幫扶問題線索準確率達到80%以上。
四是強化規范指引、制度約束,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完善《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配套制度,修訂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及文書制作指南,聯合最高檢、公安部印發《辦理污染環境犯罪案件證據指引》。加強案例指導,發布7批38個第三方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危險廢物非法處置等典型案例。制定生態環境行政執法稽查辦法和執法人員行為規范,持續開展執法大練兵活動,推進執法機構規范化、裝備標準化建設。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態環境違法也更趨專業性、隱蔽性。下一步,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強改革創新,持續提升執法能力與水平,切實解決群眾關心的突出環境違法問題,為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有力保障。
謝謝大家。
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答問一)
總臺央視記者:明年1月1日是新環保法實施十周年,請問近十年來,生態環境部在推進嚴格規范執法、打擊惡意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支撐高水平保護、助力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謝謝。
趙群英:謝謝您的提問,也感謝您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執法工作的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2015年實施的新《環保法》,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長了牙齒”的環保法。十年來,全國生態環境執法隊伍6萬多人,知重負重、擔當作為、勇于奉獻,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積極投身污染防治攻堅戰,為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助力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堅決遏制生態環境違法高發態勢。十年來,我們充分利用新環保法的五個配套辦法,查辦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移送行政拘留和涉嫌環境污染犯罪等五類案件共計19萬多件,查辦環境行政處罰案件129.5萬件,罰款金額總計860.2億元。其中,“十三五”期間共查辦83.3萬件,相較“十二五”增長了1.4倍,充分發揮了新《環保法》的“鋼牙利齒”作用。2018年以來,隨著《環保法》的深入實施,全社會環境守法意識顯著提升,企業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處罰案件呈現下降趨勢,2023年共辦理處罰案件8萬余件,上述五類案件8300件,較最高峰時期的2017年分別下降66%和79%。
二是積極投身污染防治攻堅戰主戰場。我們堅持運用“一竿子插到底”監督幫扶的方式,推動解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問題。在大氣方面,2017年以來,共組織投入11.5萬人次,累計檢查點位229萬個,覆蓋全國155個城市,幫助地方發現并推動整改問題48萬個,有效解決一批深層次和難點問題,成為推動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關鍵一招。在水方面,自2018年以來,共選派9000人次開展渤海、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共排查出入河(海)排污口11.7萬個。通過查排口、測濃度、溯污染源、治理污染,建立電子臺賬,實行“戶籍式”管理,整治完成率超過90%,為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奠定堅實基礎。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