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2-03 11:15
來源: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
日前,寧夏發布《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實施意見》。文件提出,到2025年,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全域覆蓋、精準科學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到2027年,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不斷優化,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總體準入要求硬約束全面落實。
全文如下:
自治區黨委辦公廳 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實施意見
寧黨辦〔2024〕82號
(2024年11月16日)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中辦發〔2024〕22號)精神,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在生態環境源頭預防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確保到2025年,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全域覆蓋、精準科學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到2027年,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不斷優化,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總體準入要求硬約束全面落實;到2030年,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充分應用,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到2035年,全區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全面建立,為生態安全格局穩定、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寧夏目標基本實現提供有力支撐,經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1. 制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立足黃河和賀蘭山、六盤山、羅山主體功能定位,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全面落實《寧夏回族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堅持自治區統籌、市級落地的原則,充分做好與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的銜接,分級編制發布本行政區域內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自治區級管控方案明確全區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總體格局,統籌確定管控單元的空間分布和面積比例,編制全區生態環境總體準入要求;市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應在自治區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框架下,核實確定轄區內各生態環境管控單元的邊界,編制全市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各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由同級政府組織編制,報上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后發布實施。(責任單位: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林草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
2. 精準確定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及準入清單。錨定“一帶三區”總體布局和“一河三山”生態坐標,基于生態環境結構、功能、質量等特征,合理劃分管控區域。以生態保護紅線為基礎,確定生態環境優先保護單元,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功能維護;以沿黃城市帶、黃河干流、重要支流及主要排水溝、各類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等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壓力大、資源能源消耗強度高、污染物排放集中、生態破壞嚴重、環境風險高的區域為主體確定生態環境重點管控單元,強化污染物排放管控、環境風險防控和生態保護修復;其他區域為生態環境一般管控單元,保持生態環境質量基本穩定。落實自治區生態環境總體準入要求,聚焦生態環境功能定位和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按照“一單元一策略”實施精細化管理,精準制定差異化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生態環境問題和風險突出的地方,要制定更為精準的管控要求。(責任單位: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林草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
3. 推進信息化智能化應用平臺建設。統籌建設全區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數據應用系統,將其納入數字政府公共支撐平臺,提供數據管理、成果查詢、統計分析等服務。推進信息化平臺落地實施,共享生態保護紅線、水土保持重點區域等數據,推動成果備案、跟蹤評估、監督管理數字化全覆蓋,逐步實現跨部門、跨層級共享共用,不斷提升智能化水平,優化在線政務服務和智慧決策功能,面向多元主體不同需求發揮作用。(責任單位: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林草局)
4. 統籌開展定期調整與動態更新。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原則上保持穩定,每5年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評估情況開展動態調整,做好跟蹤評估。因重大戰略、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等發生變化而更新的,應組織科學論證;生態保護紅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地等法定保護區域依法依規設立、調整或撤并以及法律法規有新規定的,相應進行同步更新。更新工作由同級政府(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結合地方實際組織實施,并履行更新備案程序。(責任單位: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林草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
二、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5. 積極服務重大發展戰略。通過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加強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治理,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保障國家及自治區重大戰略實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大生態”和“單元管控”相統一,探索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在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施路徑和方向,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持新能源、數字信息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推進算力和互聯網交換“雙中心”建設,實現數字賦能。推動草光林光農光互補、風光同場、老舊風電場“以大代小”改造,實施好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的大型風電和光伏項目,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設定資源消耗上線,對水資源消耗總量實施管控,堅持“四水四定”,以沿黃城市帶為重點區域,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規模,保障重點河湖生態水量,以水資源有效保護和高效利用支撐全區重大發展戰略。(責任單位: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水利廳、自然資源廳、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
6. 深化分區管控成果支撐綜合決策。以保護好“一河三山”的生態環境作為謀劃改革發展的基準線,深化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與能耗、水耗、物耗、環保、產業循環鏈條等準入標準銜接,為各級黨委和政府提供決策支撐。各部門(單位)在制定行業發展和開發利用政策、規劃時,加強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協調聯動,減少對生態系統功能和環境質量的負面影響,并出臺有利于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應用的政策。(責任單位: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游廳、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
7. 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對重點行業、重點區域的環境準入約束作用,引導產業園區科學布局、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規范開發建設行為,壯大綠色產業,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支持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文旅產業等領域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助推特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將綠色轉型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優化能源結構,有序推動新型儲能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運用環保、安全、質量、能耗等綜合標準,加快實施石化化工、鋼鐵、鐵合金、電解鋁、水泥等行業節能降碳和清潔生產改造。(責任單位: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廳、應急管理廳、市場監管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游廳、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
三、實施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8. 不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強化自然生態空間保護修復,降低對生態空間的占用和擾動,穩步提升生態功能質量。劃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加大雪豹、馬麝、四合木等珍稀動植物保護力度。全面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重點生態系統、重點生態廊道、重點河湖灘地保護修復。持續深化“綠盾”、“黃河”、“昆侖”等專項行動。實施賀蘭山、六盤山、羅山生態功能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水源涵養林建設、禁牧封育、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濕地保護修復、水土保持等,科學開展國土綠化,統籌推進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保護修復和鹽堿地綜合治理,打好“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持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責任單位: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公安廳、農業農村廳、林草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
9. 持續助力污染防治攻堅。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和相關管控要求,逐步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四個協同,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打好污染防治標志性重大戰役,將優先保護單元和重點管控單元作為生態環境監管的重點區域,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在功能受損的優先保護單元開展生態修復活動,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在重點管控單元有針對性地加強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環境風險防控,解決生態環境質量不達標、環境風險高等問題,推動實現環境質量約束性考核目標;在一般管控單元加強生活源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大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削減污染物排放量。(責任單位: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
10. 全面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協同。推動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納入生態環境有關標準、法規政策。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國土空間規劃的動態銜接,針對不同區域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特點,聚焦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實現生態環境精準管控,形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政策合力。全面推進重點領域減污降碳,鼓勵在開發區和城鎮等重點管控單元開展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減污降碳協同試點,落實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為依據的差別化調控政策。以產業園區為重點,開展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環境監測、執法監管、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政策協調聯動改革試點,探索構建全鏈條生態環境管理體系。(責任單位: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司法廳、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
加強黨對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建立聯動機制,狠抓任務落實。各級財政部門要結合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目標任務,按照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原則落實資金保障。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強化監管執法,督促生態功能、環境質量明顯降低的區域落實整改。要加強教育培訓和宣傳解讀,及時總結推廣正面典型,曝光反面案例,營造全社會廣泛關注、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此件公開發布)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