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9-24 13:46
來源:廣州市生態環境局
面向美麗中國建設、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要求,廣州如何實現超大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近日,《廣州市城市環境總體規劃(2022-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出爐,這是引導廣州市進一步優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戰略性、綱領性文件。其中提出,到2035年,廣州環境空氣質量比肩國際大都市,“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麗河湖基本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廣州全面建成。
目標:2035年全面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廣州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已經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有望率先實現與發達國家同等經濟水平、同等環境質量。廣州市作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廣東省省會,率先垂范、創新治理,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產業和能源結構不斷優化,資源能源消耗強度與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大幅下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取得歷史性突破,環境空氣質量六項指標全面達標,劣Ⅴ類水體斷面全部清零。
《規劃》提出的目標是:
到2025年,環境空間管控格局進一步完善,生態系統安全性、穩定性持續增強;經濟社會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全國領先。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減少,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持續達標,實現河湖“長制久清”,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成效初現。
到2035年,支撐更高質量發展的環境空間格局構建完善;經濟社會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水平全國領先,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環境空氣質量根本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提升,綠美生態成為普惠的民生福祉,天藍、地綠、水清的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廣州全面建成。
分區調控:北部、中部、南部保護戰略各不相同
《規劃》與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相銜接,將整合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自然保護地外極重要極脆弱區域,劃定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289.37平方千米。
與此同時,《規劃》提出實施環境戰略分區調控,根據自然條件基礎、環境功能特征、環境保護戰略對策的區域差異,將廣州市域劃分為三大戰略區。
北部山水生態環境功能維護區
主要包括從化區、增城區、花都區、白云區北二環高速公路以北地區,黃埔區龍湖街道、九佛街道、新龍鎮。根據自然地域差異和環境保護戰略差別,北部山水生態環境功能維護區分為流溪河流域水源涵養亞區、增江流域水源涵養亞區、白坭河水質提升亞區。
北部山水生態環境功能維護區實施保護為主、科學開發的調控策略,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文化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研發制造等高新技術產業,做優做強生態功能、綠色經濟、科創經濟。推動東部中心加快聚集現代產業,建設成為穗莞惠聯動門戶、面向雙循環的開放樞紐門戶;推動與東莞、惠州、河源等在生態、交通等重大技術設施的合作,推進東江流域共治,建設生態宜居城區。支撐北部增長極、國家知識中心城、從化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加快從化綠色發展示范區城鄉融合新樣板、綠色創新發展新城區建設。
中部城市環境品質提升區
為廣州市中心城區,包括、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四區全域,白云區北二環高速公路以南地區,黃埔區除龍湖街道、九佛街道、新龍鎮以外地區。該區域要加強“云山珠水”自然生態格局保護,加強海珠濕地保護,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建設通山達海的生態空間網絡,打造嶺南城市特色風貌的吉祥花城。
南部濱海生態保育調節區
包括番禺區和南沙區兩區全域。根據自然環境和保護戰略的差異,分為珠江口番禺濱海生態保育調節區和珠江口南沙濱海生態保育調節區。該區域實施保育生態、重點開發策略,承接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疏散,打造生態宜居環境,高品質建設南沙新區。突出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高端定位,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總部經濟、特色金融、航運物流、國際貿易等產業,推動電力、熱力等工業產業升級。對標國際先進,高標準規劃、高水平推進南沙新區保護開發,打造一流生態宜居環境。
環境治理:繪就“千里長卷、最美廣州”碧道畫卷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方面,《規劃》提出,落實碳達峰實施方案,重點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確保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制定能源、工業、建筑和交通等重點領域碳達峰行動方案,支持能源、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率先實現碳排放達峰。健全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常規化開展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建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信息系統,加強重點領域重點企業碳排放分析和管控。開展碳中和戰略研究,明確中長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路徑,推進碳中和示范建設。
在大氣治理方面
《規劃》提出,加快低排放標準機動車更新淘汰。聯動周邊城市,減少過境車輛排氣污染。加強綠色交通建設,不斷優化城市道路網絡和軌道交通建設,加強慢行交通系統建設,提高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同時,加強餐飲油煙控制。加強源頭治理,優化餐飲業布局,規范餐飲業網點的發展。繼續推廣餐飲企業使用清潔能源。倡導、鼓勵各餐飲企業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開展廢氣凈化設備升級改造。推進餐飲油煙在線監控,完善餐飲場所油煙監測信息平臺。加強對餐飲企業巡查執法,將小型餐飲業戶和農家樂納入規范化管理范疇。
水環境治理方面
《規劃》提出,建設“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麗河湖,繪就“千里長卷、最美廣州”碧道畫卷。到2025年,力爭重點區域一級支流全面消除劣Ⅴ類,推動廣佛跨界水體斷面全面達標。到2035年,地表水國考、省考斷面全面達標,跨市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100%,珠江廣州河段水質穩定達到Ⅲ類。
同時聚焦珠江、流溪河、增江和近岸海域沿岸,以河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濱水生態環境建設為核心,深入推進美麗河湖創建,打造北部流溪河涵養區、中部珠江三角洲河網區、東部東江干支流區、南部濱海濕地區四大片區的城市水生態保護修復新格局。
依托河流水系建設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構建溪—涌—河—江—海多層次,北部山水、中部現代、南部水鄉三片區多節點的廣州特色千里碧道格局。到2025年,建成碧道1506千米,基本建成貫通全市的碧道骨干體系。到2035年,形成覆蓋全市的碧道網絡。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