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8-05 09:59
來源:北京市人民政府
6.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大力推進美麗河湖建設。推進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加大密云水庫保護力度,推進官廳水庫恢復飲用水水源功能。實施地下水污染風險源分類分級管控和超采綜合治理。補齊農村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短板,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并形成長效機制。加強城鄉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和入河排污口全過程監管。開展汛前“清管行動”、汛期合流制溢流污染治理,降低汛期污染強度。優化水資源調度,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實施流域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強化水生態監測評價及考核結果運用。到2027年,全市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保持在70%以上,穩定消除劣Ⅴ類水體,美麗河湖建成率達到40%左右;到2035年,地下水國控點位Ⅰ-Ⅳ類水比例達到80%以上,自然岸線保有率穩步提升,美麗河湖基本建成。
7.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深入推進源頭防控。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推進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和整治全覆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園地、林地土壤質量提升。依法開展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加強未利用地保護。到2027年,耕地安全利用、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到2035年,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8.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完善危險廢物收集轉運處置設施,積極推動生活垃圾焚燒飛灰協同處置和資源綜合利用。建立健全新污染物調查監測體系,推進新污染物多環境介質協同治理與全生命周期環境風險管控。到2027年,“無廢城市”建設全覆蓋,生活垃圾焚燒飛灰基本零填埋;到2035年,全域建成“無廢城市”,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四、綠水青山展現多彩畫卷
9.鞏固生態系統穩定性。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推進燕山-塞罕壩國家公園(北京片區)建設。強化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環境監督。科學開展生態修復,實施京西山水工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到2035年,具有北京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全面建成,生態系統格局更加穩定,展現美麗山川勃勃生機。
10.提高生態系統持續性。鞏固全域森林城市建設成效,著力打造森擁園簇、秩序壯美的花園城市,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碳匯能力。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推動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價值和地區生產總值交換補償。到2027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5%;到2035年,建成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7平方米以上,水土保持率達到95%。
11.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推進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觀測。加強珍稀瀕危特有野生動植物保護,充分發揮國家植物園作用,完善遷地保護體系。到2035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率達到100%,重點保護物種和遺傳資源得到全面保護。
五、嚴密防控守牢安全底線
12.維護生態安全。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落實國家生態安全要求。強化生物安全統籌管理,加強有害生物防治,開展外來物種普查與防控。實施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加強韌性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健全完善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體系。到2035年,氣候適應型城市基本建成。
13.防控環境風險。加強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強化危險廢物、尾礦庫、重金屬等環境隱患排查和風險防控。深化首都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統籌推進核安全監測預警、風險研判和隱患處置。
六、示范引領建設宜居家園
14.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加快推動京津冀能源、產業、交通一體化發展,協同推動綠色能源基地和儲能設施建設,構建“六鏈五群”產業布局,推廣區域大宗貨物“公轉鐵+新能源車”運輸模式。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全力支持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建設。持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深化密云水庫、官廳水庫生態保護橫向補償機制,實施北方防沙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15.打造美麗城市樣板。各區結合功能定位,提升規劃、建設和治理水平,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導向的美麗城市。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氣候投融資、低碳領跑者等試點建設,推廣美麗園區、美麗工廠、美麗社區等“美麗細胞”案例。
16.建設和美鄉村范本。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振興”工程,推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農業中關村建設。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科學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推進農藥、化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垃圾整治、污水處理、廁所革命全覆蓋,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試點推廣農宅光伏發電、分布式能源等。
七、共建共享彰顯時代風尚
17.踐行文明生活。培育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持續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提升垃圾分類管理水平,深入推進“光盤行動”等措施,讓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節水節電等成為習慣,加快形成全民生態自覺。
18.弘揚生態文化。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發揮首都文化資源優勢,鼓勵文化藝術界人士參與生態文化產品創作,推動生態文化繁榮發展。依托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建設,推進歷史文化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互融互促。
19.深化多元參與。深化綠色創建、綠色產品認證推廣。完善“碳普惠”等公眾參與機制。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推進自然教育、環保設施開放。完善公眾生態環境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發揮群團組織和行業協會作用,推進生態環境志愿服務。
20.展現綠色魅力。深入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辦好全國生態日、環境日及北京生態環境文化周等活動,宣傳美麗北京建設成效。深化生態環境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實踐案例、貢獻北京智慧。
八、綜合保障夯實建設基礎
21.完善體制機制。強化法治保障,推動大氣、噪聲、應對氣候變化、可再生能源等相關法規標準制定修訂。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強化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協作。完善環評源頭預防管理體系,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監管、監察、監測“三監聯動”。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田長制“三長聯動、一巡三查”。落實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深入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