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6-26 09:51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谷林
2023年,瀚藍環境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入選“雙百跨越”垃圾焚燒標桿行動首批名單。在打造出國內首個數智化垃圾焚燒發電廠之外,瀚藍環境的“智慧大腦”還向垃圾收運和餐廚垃圾領域進行橫縱向延伸,首創了城鄉一體化生活垃圾壓縮轉運集約化、信息化的控制和管理系統,以及餐廚垃圾智能收運管理系統,實現了對生活垃圾從收集端-運輸端-接收處理端的收運處全過程進行優化和信息化管理。
“想說愛你不容易”
智能進階仍需面對諸多挑戰
在瀚藍環境看來,AI參與垃圾焚燒的一個重要優勢就是,通過智能算法讓年輕員工也能燒出老師傅的效果。智能系統通過對垃圾焚燒各個具體環節里的老師傅經驗的感知與學習,既繼承了老師傅的經驗,又超出了老師傅的經驗——讓老師傅的經驗在基于智能系統指導的不斷實踐中實現新的提升,成為一個持續學習和優化的循環系統。
瀚藍環境相信,近幾年來行業進入新的發展周期,面臨眾多不確定性的同時,也正在孕育新的突破時機。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深入發展,垃圾焚燒行業的智能化發展是未來的必然趨勢,也將是推動行業實現破局、走向新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
難、貴、慢、亂 智能進階之路尚存諸多挑戰
雖然行業趨勢明顯,企業信心滿滿,但“想說愛你并不容易”,當前,實現智能進階之路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2023年,伴隨GPT的全球火爆,各行各業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AI時代的定位和價值。
環境產業也在E20環境平臺的號召和組織下,發起了對智能化的集中思考,并推出了凝結多方智慧的智能進階藍皮書。藍皮書為大家總結了當前環境產業在向智能化升級的進程中存在“難、貴、慢、亂”四大痛點。(具體可見:為什么談到環境產業智能化,痛點總是說不清)
當前的智能化技術路線多樣、頂層規劃缺乏,企業的智能化發展應該如何進行相應的路線選擇?面對智能化的較高投入,在當前形勢下,環境企業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實現預期目標?另外,在環境企業推進智能化過程中,真正懂得技術“know how”控制核心邏輯的是環境從業者,但他們不懂算法,而懂算法的大廠工程師又不懂環保行業,這勢必導致行業整體智能化進程較慢;亂,則指行業智能化沒有標準,智能接口多而亂,環境企業也各自為戰,無法互聯互通。
所以,一家企業如果試圖嘗試智能化,不僅需要管理決策層在此要有敏銳的觀察、足夠的前瞻性和堅定的信心。同時,也要能準確識別數字技術與業務融合的切入點。
智能系統的優勢是基于人工經驗和智能算法的結合,在準確的業務場景下,數字技術才可發揮最大的價值。對于企業來說,在業務側,需要搞清楚業務的痛難點、挑戰點和關鍵點在哪里,想清楚場景智能化的現實目的和意義,同時要有相對良好的數據基礎。而在人員側,如果沒有具體的操作人員的經驗及提升,算法自身也沒法完成輸入并進行優化。
目前,瀚藍環境的智能系統,對于工業大腦的場景識別比較成功,但對于其他業務場景的發掘仍需持續深挖。在瀚藍環境看來,只有和生產現場深度結合,深度挖掘業務痛難點、挑戰點和關鍵點,尋找融合的契合點,才能讓智能化產生顯著成效。
聚焦四種應用場景 行業呼喚“共建、共創、共享”
為了尋找到合適切入的應用場景,經過一番內部調查,“雙百聯盟”和各集團共同提名,在今年初的“2023(第十七屆)固廢戰略論壇”之“雙百跨越”垃圾焚燒標桿行動夜話環節,垃圾焚燒行業智能化工作組公布了梳理出的60項面向未來的智能化場景,其中設備預測性維護、地磅智能調度、運行安全智能化、智慧焚燒四大場景占到提名場景的70%以上。
同時為了降低成本,工作組倡議行業打造“共建、共創、共享”的智能化公共服務平臺作為橋梁,將互聯網大廠的技術優勢,結合大多環保企業的智能化需求,轉化成行業產品,再反推給企業,進行個性化調整,促進企業在較低成本內實現智能化升級。
調研結果和“三共”倡議得到了眾多與會者的贊同與認可,大家希望在未來,可以依托“共建、共創、共享”機制,共同推動環境集團、AI大廠、智能化專業公司和行業平臺一道努力,推動行業快速實現智能化進階。
瀚藍環境堅信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將為行業帶來更美好的未來。他們認為,在此過程中,需關注不同企業的不同訴求,確保項目的順利開展。同時瀚藍環境建議,希望可以進一步完善行業智能化設備的標準,提高標準的覆蓋范圍。完善設備標準有助于設備的生產和維護更加標準化、便捷化,實現設備的“標準一致、質量一致、管理一致”從而提升生產效率。目前,瀚藍環境自身也在全面梳理設備的使用和接入標準,規劃形成企業內部統一的設備管理標準,以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賦予更多確定性,構建新時代下的新質生產力引擎。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