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5-29 09:55
來源:廣州水投集團
近年來,廣州水投集團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可持續發展,積極開展和完善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工作,通過全鏈條監督監管、技術創新創造等措施,按照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目標落實處理處置生產運營過程中產生的污泥、通溝余泥、余泥等類型的固體廢棄物,以實際行動共同構筑阿生態安全屏障,助力綠美廣州建設。
建立全過程監督體系,推動無害化處理
印發實施污泥外運處置監管工作管理辦法、污泥處理處置監督管理工作指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為處置監督管理提供指引。推進全鏈條監督管理,配備26臺運輸車輛負責所屬凈水廠污泥、自來水廠余泥、排水管通溝余泥等三類固廢運輸業務,實現運輸環節自主運營,有效避免運輸過程發生違法傾倒;安排專人對污泥處置單位進行24小時駐點監管,通過實行聯單流轉機制、GPS實時定位、一次性封條以及全過程關鍵節點情況拍攝存檔等系列措施,有效落實監管和責任倒查,確保污泥余泥外運期間安全性和無害化。全面規范污泥干化全流程安全生產,鞏固污泥100%無害化處置成效。下轄21座凈水廠連續2年全部獲得廣州市“環保誠信企業”(綠牌企業)。
專業運輸車輛
采用創新技術和領先工藝,推進減容減量
一是持續優化污泥干化與減量處理技術路線。持續優化工藝,運用低成本剩余污泥減量關鍵技術,對污泥進行儲存輸送優化、高度脫水、脫臭殺菌以及干化等,降低污泥含水率,進一步集成“濃縮+深度機械脫水+熱干化”污泥減量處理技術,擁有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通過干化技術將污泥含水率80%轉化為40%,實現外運量減少。2023年年均污泥干化率達到95%,濕污泥外運的臭氣污染、運輸量大等影響大大減少,從根本上有效解決困擾多年的污泥處置難題。
污泥干化車間
二是實現余泥就地自主處理。建成全國設計產能最大的余泥處理項目——龍歸通溝余泥處理站,設有兩條生產線,日處理規模240噸,為廣州中心城區公共排水管網清疏產生的通溝余泥全部實現就地處置奠定基礎。該處理站打破傳統“重水輕泥”治理思路,采用行業領先水平的“濕法分離脫水減量化”工藝,降低出料含水率,并對余泥進行處理分選,2023年7月試運營以來,共接收通溝余泥超3萬噸,有效實現通溝余泥的減量化。
龍歸通溝余泥處理站
將通溝余泥送往龍歸通溝余泥處理站
聚焦污泥領域科研攻關,提升利用效能
一是推動科研攻關做好技術儲備??蒲许椖俊笆姓勰鄿p量及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項目”被列為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首次建立了基于減量減容資源化的“沼液內回流強化熱水解+高效厭氧消化+介質熱干化”技術體系,項目獲專利授權52項,起草并獲批頒布地方標準3項,起草和發布團體標準1項,項目成果被認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污泥干化及資源化利用等項目連續3年獲得“全國國企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同時,獲得污泥干化、污泥堆肥和制肥、臭氣凈化、厭氧消化、污泥絮凝脫水劑研制等方面共10項國內先進以上科技成果,其中5項達國際領先水平、3項達國際先進水平。“規范化城市污泥制肥技術研究與產業示范”“粵港澳大灣區污泥處置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應用”等項目先后獲得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廣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等在內的部、省、市各級獎項13項。
二是積極踐行變廢為寶理念。用好現有的資源化利用渠道,將凈水廠干化污泥作為原料投入水泥廠、發電廠,同時積極探索污泥資源化利用多種途徑,形成滿足國家相關標準的污泥制園林花卉基質產品、陶瓷花盆等污泥資源化利用產品配方9項;形成可制備污泥基建材產品、生物炭及高值化除磷產品等,解決污泥最終出路;建立污泥厭氧消化減量化及沼液低碳脫氮工程化體系,實現不可再生資源磷的回收。將龍歸通溝余泥處理站處理后的產出物(如細砂、泥餅)作為低等建材和制磚材料,進一步實現資源化利用。
結合新型余泥資源化技術與海綿城市建設,聯合相關企業、研究院,致力研發、推廣和應用一種低碳且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自來水廠余泥資源化技術,正在推進國內首條自來水廠余泥資源化為海綿土的全自動生產線建成投產。積極開展對余泥添加合適的固化劑使其用于基坑回填和城市廢棄供水管道填充的應用研究等,實現余泥資源化。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