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5-20 09:50
來源:生態環境部、中國水網
5月17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最新案例,其中湖北省荊州市洪湖暴露出的管網、畜禽糞污問題,以及江西省鄱陽湖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引發行業關注。
01荊州市洪湖:管網、畜禽糞污問題突出
管網問題作為環保行業的“老大難”也是環保督察黑名單上的常客。
2024年5月,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湖北省發現,荊州市洪湖流域城鎮生活污水直排問題突出。
洪湖是荊州市主城區、監利市、江陵縣等城鎮排水的主要受納水體。2018年12月印發的《湖北省洪湖湖泊保護規劃》要求,到2025年完成現有建成區的合流制排水系統雨污分流改造。荊州市第二輪管網排查任務目前僅完成城區65%,錯混接問題依然嚴重,管網建設改造遲緩,部分區域污水直排問題突出,對洪湖水質造成影響。
督察發現,荊州市主城區雨天大量雨污混合水通過雷家垱、草市等6個雨水泵站直排河道。監測結果顯示,雷家垱雨水泵站外排水化學需氧量濃度為149毫克/升、氨氮濃度為15.8毫克/升,分別超過《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2倍、2.2倍,草市雨水泵站外排水化學需氧量濃度為110毫克/升、氨氮濃度為21.8毫克/升,分別超標1.2倍、3.4倍。
《“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全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爭達到70%以上;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能力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
但管網一直是我國污水處理中的短板,管網覆蓋不足、漏損、客水擠占管網、錯接混接、溢流等問題普遍存在,這也正是我國污水處理率高但污水收集處理率仍比較低,黑臭水體頻發的主要原因。
近期,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強城市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和運行維護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針對“管網”這個污水處理領域的短板問題,《通知》提出“以效能提升為核心,以管網補短板為重點”,“推動建立廠網統籌的城市生活污水專業化運行維護管理模式”等目標,并特別提到“推進雨季溢流污染總量削減”等措施。
《通知》提到了一個重要概念——廠網一體化,就是將污水處理廠和管網進行統一的運營和調度,達到高效運行、經濟節能的目的。
這一問題該如何解決呢?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水資源與環境專業總工程師黃鷗在2024水業戰略論壇上認為提升管網治理水平其中關鍵的一點是要加大資金和裝備的投入力度,以進一步保障“提質增效”工作的持續開展和提高運維水平(提質增效和降本增效,如何做到既要又要?)。
荊州市洪湖流域暴露的第二個熱點問題是養殖污染嚴重。
畜禽養殖廢水、水產養殖尾水是入湖污染的重要來源。督察進駐期間,隨機抽查8家規模化養殖場就有4家存在問題。監利市園夢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直接將生豬養殖糞污抽排至場外溝渠,群眾反映強烈。監利市遠富家庭農場糞污收集處理設施不完善,利用約8畝無防滲措施的池塘存放糞污。洪湖市茭牌灣牲豬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廢水隨意排放,通過私設軟管排入周邊水體。洪湖市晟鵬畜牧養殖有限公司沼液池私設軟管通向溝渠,養殖廢棄物長期在溝塘旁隨意堆放,對周邊水體造成影響。
大量未經處理的水產養殖尾水,通過溝渠排入四湖總干渠,最終匯入洪湖。2019年以來,國家和湖北省均要求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大力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推動實現尾水達標排放。荊州市目前完成養殖池塘改造治理面積僅占總面積的13.2%。抽查發現,部分已建成水產養殖尾水治理項目運行也不正常。監利市毛市鎮光榮村乾坤水產養殖家庭農場項目治理設施長期停運,養殖尾水直排;新溝鎮振華漁業治理項目生物接觸池、生物刷大面積破損,不正常運行。
湖北省2019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整改方案要求,荊州市2021年1月底前應完成19.99萬畝退垸還湖任務。荊州市以開展生態種養等名義保留4.5萬畝。抽查發現,勝利大垸、濱湖漁場、斗湖漁場圍垸內有多處名義為“人放天養”模式的養殖場,實際上仍然是投肥養殖。
E20研究院固廢研究中心行業分析師張磊認為,養殖廢水直排問題暴露了農村地區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也預示著行業發展的新機遇。長久以來,農村地區監管體系的不完善和政策執行力的薄弱,導致環保政策難以有效落地,進而形成監管盲區。與此同時,糞污處理一直是養殖企業運營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廢水處理設施的建設、設備購置以及運營維護的龐大開支。然而,許多養殖企業在權衡成本與效益時,往往過度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忽視了環境成本的長遠影響。在缺乏強制性環保法規的約束下,他們更容易選擇成本較低、收益較快的直排方式,從而忽視了環保治理對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根本性益處。值得注意的是,資源化利用是糞污處理的理想路徑,能夠實現廢物轉化為資源的良性循環。然而,當前資源化產品在產業鏈中的流通和商業模式的構建面臨諸多挑戰,如市場需求不足、產業鏈整合難度大等,這進一步加劇了養殖廢水直排問題的嚴峻性。隨著我國農業工業化進程的加速,養殖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將催生更多養殖廢水和糞污治理的新需求,這將促進養殖水處理領域在裝備和技術方面的革新,養殖廢水治理的市場潛力也將進一步釋放。
02鄱陽湖: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2024年5月,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江西省發現,鄱陽湖非法矮圍整治流于形式,存在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突出等問題。
近年來鄱陽湖總磷濃度一直未達到湖庫Ⅲ類水標準。2023年,湖區18個國控斷面中僅5個總磷濃度達標;9個斷面總磷濃度同比不降反升,最高上升39.6%。濱湖地區化肥、農藥施用量大,但減量化工作不嚴不實。抽查發現,統計部門統計的南昌縣幽蘭鎮氮肥、鉀肥施用量均為零,農業農村部門數據顯示仍在施用;南昌市經開區樵舍鎮近年來因城市開發已征收耕地約3000畝,但2023年化肥施用量比2021年不降反升。在南昌縣、永修縣,湖區圍墾的農田田埂上隨處可見廢棄農藥包裝,監測結果顯示,農田溝渠水總磷濃度超湖庫Ⅲ類水標準3倍至13倍。湖區還普遍存在違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保護條例》中封洲禁牧規定在洲灘濕地進行畜牧養殖問題,洲灘糞便成堆、污水橫流。
近年來,農業面源污染正在成為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又一突出問題。不止鄱陽湖存在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長江流域、太湖流域等我國主要水體都面臨著農業面源污染的挑戰。
2020年12月2日至4日,時任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張波帶隊到無錫、常州、蘇州三市就太湖治理工作進行專題調研。張波稱,當前太湖總磷上升為首要污染物,說明問題的主要矛盾正從城市和工業污染轉變為農業面源污染。
2021年,“十四五”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4+1”工程實施方案發布,《實施方案》就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納入主要任務中。
近些年,特別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出臺以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取得顯著進展。但基礎設施依然薄弱,集成技術相對缺乏,市場參與不足,到2025年農業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仍任重道遠。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