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8 09:23
來源:產品化研究中心
作者:郭永偉
12月12日環境產品聯盟“我是產品”年度發布會E20水網固廢網平臺全程直播互動期待與您,不見不散!
第一期產品
“我是產品·物種起源”戰略故事新編第一期,帶來環境產品聯盟2023年年度產品:新水島;污泥寶。
學習這兩款產品中相似的戰略特征,一叫通路,一是整機。
通路,是我總結它們為用戶帶去的本源價值。在大流程中嵌入這款“通路”產品,不僅僅是完成了污染物的反應去除,而更在其所帶來系統性堵點、栓點的疏通,在環保與其他產業之間架設橋梁,建設系統奇點。對通路意義的理解可參照生活中的典型例子——
跨江大橋——人流物流通路
海底光纜——數據信息通路
微晶體管——電流電路通路
脊髓中樞——神經信號通路
手機電話——移動通信通路
貨幣信用——金融貿易通路
環保領域通路級產品戰略的關鍵,在于跨界復合。
回顧歷史,環保作為最典型的交叉學科,“跨界復合”一直是占比最多的創新途徑之一;面向未來,來自智能/信息/材料/生物/能源等領域的縱向交叉,和來自產業上下游的橫向耦合,將依然是創新的重要方向。
“新水島”將智能跨“技術”界面拿來,復合而成的智能機組,實現了相對程度極限的集成集約化,為其“像造汽車一樣做水廠”打下基礎,打通“新水”通路;而“污泥寶”則由林業跨“產業”界面而來,復合而成的源生機組,為污泥處置找到方向和歸途,疏解用戶的后顧之憂,打通“資源”通路。
同時,這兩個案例都是“整機集成”的產品化思路。
和“華為不造車”構成對比帶給我的思考,在于進化中邊界和整合的“度”。在環境產品的產品化中,是只做核心模塊,還是整機機組?只做模塊,如何確保客戶體驗的完成度?要做整機,如何突破固執認知以完整封裝?
新水島島民物語
住在“新水島”上的人,是地球村最精致的一類民族,它們的社會分工,是在水的“自然”大循環中制造“人造”小循環,使資源以一種更精煉的路徑高效再利用。
“新水島”的島主是一位酷愛鉆研的浪漫主義者,他創造了一個智能大腦,使島上的設施器械能夠以接近極限的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運轉,遠遠看去,整座島就像一顆芯片一樣精密集成,讓人嘆服科技之美。正因如此,在面對惡劣工況和高純標準時,島民們的工作、生活仍然能保持精致從容。
“新水”文化象征尖端、精密、智慧、靈動。
“島”的本意是指江河湖海被水環繞、面積比大陸小的陸地。被創新者引用過來,命名某一個系統或區域內需要集中完成特殊任務的工廠、裝置、子系統、或虛擬概念,如信息島、氣體島等。
以“島”為中心構建的“通路”,具有系統的“開放與封閉”雙向屬性。一方面要以車輛、管道等媒介將介質(物料/能源/物質/信息等)溝通輸送,一方面又要與原有系統充分隔離,保證“島內”的高純生產。
新水島,定義了環保領域的“科技島”產品標準。
它通常直接嵌入在工業園區的已有廠房或閑置場所內,以污水廠尾水為原料,生產電子級純水,建設安裝非常方便,只需要很小的空間、很短的時間便可完成“島”上原生態的構建,一旦運行活化起來,在“污水-新水-用水”的人造循環中,多、快、好、省的體驗便成為“島民”們的日常,幸福感獲得感極高,成為村里廣為流傳的一段佳話。
污泥寶的復興通路
坐上“污泥寶”一直向南開,在第四個路口右轉,將駛入那條著名的“復興路”。
那是“污泥”離開污水廠后的必經之路。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它都處于一個三不管狀態,泥濘顛簸,破敗不堪,在漆黑的夜晚經常有人走錯路、誤入歧途。一年前,有對兄弟搭檔,從隔壁“林村”修了一條新路與“環村”連通,致力于將這個老大難問題徹底解決。
它們給路取名叫“復興”,一方面寄托了對污泥問題徹底解決的期望,一方面用“復興號”的意象來表述對“污泥寶”的形象記憶。
這條路,是一款產品級通路。
這里的通路本質,是針對污泥處置中遇到“不通”的堵點、痛點、卡點和加速度不足、動能不足問題,以創新產品實現穩定、快速、高效率通達的效果。
產品級通路與工程級通路在包括內流程的長度和精度,施工的速度和強度,操作的復雜度,土地/能源/物料資源的消耗、服務的形式等方面均具有較大區別,在不同的場景中具有各自的優劣勢,需要特別分析特別應用。
“污泥寶”既是通路的決定性一環,也是通路其本身。用“產品”溝通環保與林業,讓污泥用于生物基材或土壤改良,讓營養和資源再循環,讓碳氮磷有跡可循,讓運營者不必再為污水污泥的“后顧之事”困憂,是“林村”兄弟和“污泥寶”帶來不一樣的創新體驗。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