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3 09:36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曹斌、朱成武
今年下半年以來發改委等多個部門相繼釋放利好政策,垃圾焚燒行業有望乘“小綠書(綠證)”之風緊隨政策發展。但行業仍面臨諸多問題,十年黃金發展期后的今天,垃圾焚燒行業向死而生之局如何破解?本文作者將從垃圾焚燒行業回歸服務屬性出發,逐一陳述未來行業的可期之路。
01綠電爭議難掩政策利好
這幾天,垃圾焚燒行業的政策春風不斷,發改委等三部門在8月24日發布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行動(2023-2025年)》中提到“加快補齊縣級地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短板”、“積極有序推進既有焚燒設施提標改造”,要求進一步提升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而早些時候,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全覆蓋工作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的通知》(發改能源〔2023〕1044號,下稱《通知》)提出,將對全國已建檔立卡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所生產的全部電量核發綠證,實現綠證核發全覆蓋,包括了歸屬于生物質發電范疇的垃圾焚燒發電。
綠電政策的出臺并不讓人意外。早在去年11月,發改委等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強縣級地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改環資〔2022〕1746號)中就提到“新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優先納入綠電交易”,垃圾焚燒納入綠證交易在這里就埋下了伏筆。而《通知》的發布意味著屬于生物質發電的垃圾焚燒發電也將正式通過綠證交易獲取額外收入,進一步開拓營收渠道。
政策之外,其實也引發了一些爭議,“垃圾焚燒發電”是否能以生物質發電的形式納入綠電范圍?“垃圾焚燒發電”究竟算不算“綠電”?
國家能源局在2021年回應“關于生活垃圾焚燒供暖是否屬于國家鼓勵的生物質能”問題時提到“根據《可再生能源法》,‘生物質能,是指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糞便以及城鄉有機廢物轉化成的能源’。生活垃圾中的有機部分屬于城鄉有機廢物。利用生活垃圾有機部分焚燒轉化成的能源屬于生物質能范疇”。
隨著垃圾分類和工業固廢等其他垃圾的摻燒,當前入廠生活垃圾中的有機廢物比重逐步下降,這也意味著垃圾焚燒發電中真正屬于生物質能的部分越來越少。孫雨清在《蘇州市垃圾分類對焚燒過程碳排放的影響》一文中提到,自垃圾分類以來,垃圾焚燒廠入爐垃圾中廚余垃圾比重在不斷下降,而橡塑類垃圾比重不斷升高,其中2021年里占全部垃圾組分39.2%的廚余垃圾貢獻了8%的熱值,而占比37.4%的橡塑類則貢獻了多達81%的熱值,從這個角度來看,已經很難將垃圾焚燒發電完全界定為生物質發電了。
但是從政府官方文件來看——發改委等9部門在去年6月1日發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提到“優化生物質發電開發布局,穩步發展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可以看到官方仍然是將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作為生物質發電的重要一環考慮的,官方是認可垃圾焚燒發電可再生能源地位的。
筆者認為,官方對垃圾焚燒發電的認可主要是源于對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下的結果,特別是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之際,垃圾焚燒發電更符合政府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的政策導向,同時作為替代填埋的手段,也能有效控制碳排放?;诖?,垃圾焚燒發電也將會持續帶著可再生能源的頭銜介入到綠證交易中。
02能源屬性之外,垃圾焚燒是時候回歸服務屬性了
盡管目前業內對部分垃圾焚燒發電是否屬于綠電還有一定爭議,但《通知》的發布無疑是為垃圾焚燒拓展了一條可能的營收途徑。爭議背后,我們可以看到垃圾焚燒發電通過綠證交易獲利,其實是進一步延伸了垃圾焚燒的能源屬性。作為原生垃圾零填埋政策的重要實現手段,垃圾焚燒處理一端是生活垃圾,關系著民生和城鎮生態環境,另一端是電力產品,是垃圾焚燒企業重要的營收來源。長期以來,垃圾焚燒發電被劃撥在“生物質發電”的范疇里,在能源的賽道上發展和接受管理。
垃圾焚燒行業經歷了簡單拼規模、獲取上市紅利等歷史階段后,下一個歷史階段勢必會回歸到“服務”這一本質屬性上來,通過垂直深耕垃圾焚燒服務,實現價值躍升?!丁笆奈濉背擎偵罾诸惡吞幚碓O施發展規劃》中指出,垃圾焚燒設施屬于“城鎮環境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是別的范疇里的基礎設施。將垃圾焚燒設施劃歸在“城鎮環境基礎設施”范疇里,其實就是要更加突出垃圾焚燒服務城市和民生的屬性。作為環境基礎設施,無論發展外力怎么變化,“服務屬性”是其始終不變的內核,也只有讓垃圾焚燒回歸“服務屬性”,才能更好的推進生活垃圾無害化能力建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文明程度進步。當然回歸“服務屬性”不是要徹底摒棄其他屬性,而是要以服務的理念審視垃圾焚燒項目的發展,用低碳化、精細化、智能化強化項目的運營管理,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有人指出,垃圾焚燒定位的回歸,可從根本上解決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生存方式的問題,避免行業過度市場化和低價惡意競爭,進而實現“成本+合理收益”的合理收益模式。
確實,我國垃圾焚燒在歷經“黃金十年”的發展后,逐步走入了十面埋伏的困境:國補退坡、垃圾分類帶來的垃圾減量、應收賬款欠費壓力的增大、市場競爭形勢激烈、新增項目日趨飽、提標改造帶來的成本壓力、特許經營權提前變更……這些問題持續困擾著行業。隨著政策、資本等外力的逐漸退場,垃圾焚燒是時候修煉內功,回歸服務屬性,以服務找尋垃圾焚燒新的價值增長點,驅動行業的良性發展,重塑垃圾焚燒的行業價值。
03服務屬性下,垃圾焚燒大有可為
垃圾焚燒發展至今,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城市廢棄物末端處置手段了,而是輸出自身綠色低碳循環的經濟價值和滿足人民群眾對綠色生態環境的訴求的環境基礎設施。新的歷史階段下,垃圾焚燒要通過“服務”來回應城市和公眾的訴求,用服務實現行業的高質量進階。
(1)服務實現垃圾焚燒增值,讓垃圾焚燒從成本中心走向價值中心。從全國范圍來看,垃圾焚燒所帶來的附加價值與十年前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一端靠著垃圾處理費,一端靠著電力產品,相對單一的價值鏈條并沒有讓垃圾焚燒具備太多的附加價值。傳統能源屬性或者“跑馬圈地”附加的工程屬性并沒有讓垃圾焚燒實現自我價值的躍升,但是服務可以。服務的增值空間是無限的,海底撈的“服務”價值為企業轟出了千億市值,垃圾焚燒同樣也可以通過服務從成本中心走向價值中心。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