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9 09:33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趙利偉
在經歷20余年的黃金發展期后,垃圾焚燒行業激情燃燒的歲月正在遠去。放在歷史周期看垃圾焚燒行業,伴隨環境產業市場化、資本化時代的相繼結束,規模化簡單擴張接近盡頭,垃圾焚燒發電產業發展已從增量階段轉變為存量運營階段,迫切需要運用新動能來提升行業發展水平。
在經歷20余年的黃金發展期后,垃圾焚燒行業激情燃燒的歲月正在遠去。
國補政策滑坡、地方財政持續收緊、市場競爭形勢激烈、新增項目日趨飽和、產能出現過剩、標準提高進一步加重運營成本、新增項目減少老項目面臨經營期滿……不景氣的經濟大環境疊加垃圾焚燒行業困境,讓行業發展腹背受敵。
放在歷史周期看垃圾焚燒行業,伴隨環境產業市場化、資本化時代的相繼結束,規模化簡單擴張接近盡頭,垃圾焚燒發電產業發展已從增量階段轉變為存量運營階段,迫切需要運用新動能來提升行業發展水平。
提供有力抓手,智能化進階為行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二十大為中國經濟和企業的發展指明了路徑,高質量發展浪潮席卷而來,垃圾焚燒迎來了重要時代變革下的新機遇與挑戰。
高質量發展是所有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于垃圾焚燒行業而言,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逐步轉為運營管理驅動的精耕細作模式,降本增效成為行業發展關鍵。數字化轉型將為運營技術提升和精細化管理提供更為有力的抓手,智能化進階是高質量的必選。
智能化不是簡單的自動化,而是以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為基礎的升級,智能化涉及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發揮已有設施的最高水平,擺脫對熟練工人、對經驗的長期依賴。面向新技術的發展,尤其是5G時代的到來,智能化將成為每一個垃圾焚燒廠,每一個固廢領域設施不可忽略的話題。
現階段,我國垃圾焚燒發電產業無論從規模、處理技術、排放標準,以及政府監管等方面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未來將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升處理效率和環保水平。
隨著工業4.0、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概念和技術不斷涌現,新技術與垃圾焚燒發電產業的快速融合必將促進垃圾焚燒發電廠全要素生產效率進一步提升。如何利用智能化控制技術,實現全流程無人干預生產、提升垃圾熱值轉換效率、保持爐膛溫度平穩、最大程度減少除焦成本、更好的滿足環保指標要求、最大程度減少環保耗材正是目前行業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以先進的體系構架方法引領垃圾焚燒發電廠數字化轉型,深度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智能化生產與管理不僅符合國家戰略發展方向,同時也是垃圾焚燒發電產業自身技術升級與轉型的迫切需求。
穿越發展困局,迭代進化方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在新的產業背景之下,E20環境平臺提出以產品化為核心,以標準化、智能化為路徑的“一體兩翼”產業發展戰略,帶領行業重新認識環境產業,迎接和推動環境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幫助企業更好地找尋未來的發展之路。
第三次浪潮的核心是做產品,無論是服務、技術還是裝備,都要推動實現產品化,要把行業的第一界面變成產品。產品化的道路上也必然面臨標準化和智能化的選項。
2021年,在建黨100周年之際,E20環境平臺攜手13家垃圾焚燒領跑企業共同自愿發起行業公益性活動——“雙百跨越”垃圾焚燒標桿行動,明確了垃圾焚燒發電行業未來發展的六化方向——精細化、智能化、低碳化、社會化、系統化、樞紐化。
E20環境平臺還攜手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成立“兩山標準化研究中心”,結合“雙百跨越”標桿行動,提出了環境服務“1+6”“領跑者”標準體系,研究發布了部分“領跑者”團體標準。
連續三年的“雙百跨越”垃圾焚燒標桿行動,用高質量樹立行業服務標桿和典范,用榜樣的力量引領行業方向,也讓同行能夠深諳升級方向和路徑,雙百跨越標桿行動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用技術產品和裝備產品支撐服務產品化。
產品化是產業化的重要實現路徑。2023年是環境產業的產業化元年,也是第三次浪潮的起點。E20環境平臺將引導和推動產業化發展作為使命,踐行高質量導向下的一體兩翼戰略。智能化作為其中一翼,正在重塑企業的價值創造方式,這種變革將為企業帶來更高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圍繞“‘智能經濟’給垃圾焚燒帶來的機遇及挑戰、實踐與經驗分享”主題,8月31日晚,在“2023(第十屆)上海固廢熱點論壇”結束當日,E20環境平臺聯合行業龍頭企業舉辦“雙百之夜”垃圾焚燒標桿行動夜話,深入探討行業智能化進階之路,助推行業穿越眼下發展困局,重新審視自身,不斷迭代升級。敬請關注!
夜話參與企業(以現場為準):
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環境保護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康恒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三峰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綠色動力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能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天楹股份有限公司
美欣達集團有限公司
浙能錦江環境控股有限公司
北京控股環境集團有限公司
粵豐環保電力有限公司
廣州環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廣東順控環境投資有限公司等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