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09:52
來源:E20水網固廢網
作者:薛濤
習慣了由《道德經》“導引”而練就的思辨模式(就是我前面所述的“問十萬個為什么”之法),也就更容易跳出《論語》去看《論語》,就像看四大名著(除了三國演義),就像看周星馳和姜文的電影。這樣看的已經不是《論語》,而是看懂了背后孔子成為圣人的一生,自然也就明白了道??梢源騻€不夠恰當的比方,如果說道德經比作教材,有類似我們國內家長認為的西方教育的優點,開放式不設標準答案,帶動孩子鍛煉思維能力而不是記憶答案;而《論語》的編寫卻有點像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雖然我們國人還是有少量福報娃,能知道繞到書本背后去探究、思辨和總結方法論,就像也有少量有佛緣的讀者類似地能從《論語》中讀出更深刻的“道”一樣。看來,如同《道德經》之于老子,《論語》也和孔子的人生互為因果,這也是“命”。
繪圖:E20創意中心“一口鳥”總監
后記
南懷瑾老先生曾說儒家是糧店,我理解是出道時的必須品,當然也要伴一生;說道家是藥店,我理解是中年為求“不惑”態的解藥;說佛家是百貨店,這個我目前還沒悟透。年少時我錯過了《論語》,感覺至少多走了十年的彎路。現在正是讀“老莊”的年份,但我看到的常規解讀,常常把“老莊”理解為躺平或出世的,不能提起我的興趣,覺得沒啥意義。而高人能在其中解出入世的妙處的,往往認知難度會更高,卻更加有益。世道愈艱,唯修行者可以穿越之,修“老莊”,不是為了遁世,而是為了獲得韌性和更好的“認知”力。對于也許正處于逆境中的一些朋友,我再次分享我的另一個小視頻,與各位共勉。
注釋:
〔1〕此句出自宋代釋師觀《偈頌七十六首之二十八》,意指佛法很是深奧,有5000聽眾因之而離場。
〔2〕布袋和尚,五代時后梁時浙江奉化的高僧,其經常臉帶笑容,手提布袋,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應化身。
〔3〕參見佛教《華嚴經》:“謂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來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一心無差別謂一念心體。凡圣不二?!贝蟾乓馑际钦f,所有的眾生,所有的心跟佛的心原來都是一模一樣的,沒有任何區別,宇宙萬有,一切世界都完全平等。
〔4〕此段話出自《道德經》第七十章,本系列第三十一篇對其有專門解讀。
《管理學之“道”與實踐》的目錄
寫作45天后,《管理學之“道”與實踐》書的草擬目錄和寫作進展,第一個數字是章節的字數,第二個數字是作者的自評分,隨進度持續更新中。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