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09:19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易君仁
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先后從補貼時長、國家財政支出比率等方面“收緊”對垃圾焚燒發電的政策福利。而國補取消后這部分費用的支出需要由地方政府承擔,這對經濟形勢下行又承受著后疫情沖擊的各級地方政府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對比各省市目前已發布的地方垃圾焚燒污染物排放標準來看,普遍指標要求均要嚴于國標。以海南為例,海南省《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DB46/484-2019)》提出的部分污染物限值分別是(日均值):顆粒物8mg/m3、二氧化硫20mg/m3、氮氧化物120mg/m3,氯化氫8mg/m3、二噁英0.05ngTEQ/m3。這些限值比國家現行的GB18485-2014標準提高了50%-84%,、比歐盟2010標準提高了20%-60%,尤其是二氧化硫和氯化氫限值,比國標分別提高75%和84%。
有相關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這種大幅度的提高率并不是一個‘適度提高’的做法。在海南省目前經濟總量和經濟水平遠遠落后于內地發達省市的情況下,讓地方政府有限的財政收入去投在一個大氣污染物‘排放貢獻’占比微弱的垃圾發電領域,嚴重違背了循序漸進的發展要求。”
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二級調研員熊孟清在接受中國固廢網采訪時表示,標準的設定首先就是要堅持適用即可原則,不必過度保護。應結合當地天、地、人共生狀況,提出滿足實際生態環境保護需求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它可能高于國標或歐洲標準,也可能會較低;其次,要堅持全域生態環境保護原則,執行區域和國家層面的強制性排放標準,即使高于實際需求也應執行;第三就是應避免污染物排放標準成為技術和招投標門檻,成為國內統一市場建設的阻礙。
而要執行嚴格的垃圾焚燒污染物排放標準,有相關專家也強調,必須與技術發展水平和經濟投入相配套,否則行業發展問題將更加突出。
在我國提出“雙碳”目標的背景下,經濟、環保以及低碳已經成為了新價值體系的三大標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表示,以前我們衡量價值的標尺是經濟因素,之后是環保,習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經濟和環保進行了完美統一,而低碳的提出,讓我們有了第三把標尺。以前我們做的節能和中水回用是出于經濟的考量,而非以低碳為目標,“雙碳戰略”會影響到我們的產業發展、產業路線、發展模式。
垃圾處理行業同樣如此,污染物被匯集到垃圾處理廠,我們用能源把垃圾處理干凈,要盡量減小能源的消耗,盡量把垃圾中的資源和能源重新導入到低碳的循環中去,垃圾就成為了經濟核算的資源。
未來在低碳和環保之間會存在博弈,而低碳的維度會越來越高。如果只片面追求標準的不斷提高,必然也帶來能源消耗的增加,只環保不低碳的環保,也必然不是未來的真環保。
對于垃圾焚燒領域而言,簡單利用垃圾焚燒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不斷提升來實現高質量發展,實際上是“杯水車薪”,如果不能很好平衡低碳、環保、經濟三者的關系,就可能過分強調某一個環節從而走向極端,高投入最后很可能會導致“唯標準論”,從而事倍功半。
03量力而行,方可遠足
根據住建部《2021城市建設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城市污水處理規模達到約2.07億噸/日,城市生活垃圾焚燒量達到約71.95萬噸/日,這兩項數字都位居世界前列。總體來看,我國環保行業經過20多年的黃金發展期,行業項目建設高峰期已經過去,需要尋求能夠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相關閱讀:薛濤:長期性多重利空,環保黃金期已結束,何以破局)
“但高質量的著力點不是無害化本身,無害化只是環境產業的起勢,無害化不能盲目地提高排放標準,標準提高一點,就意味著公共服務巨大的財政投入,是不能承受之重。”(相關閱讀:二十大學習之十九:如何定義環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價值?)
傅濤認為,當前無害化的大部分工作已經完成,我國現行的污水排放標準、垃圾焚燒煙氣排放標準等很多指標要求與國際比較已經相當嚴格。環境排放標準不宜也不會再大尺度提高,如去年生態環境部、住建部、國家發改委、水利部等4部委印發的《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明確表示:不應盲目提高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新擴建污水處理廠。間接印證了這一趨勢。
“二十大”明確提出公共服務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傅濤指出,二十大之后,公共服務領域投資拉動的動力會變小,一個原因是地方政府支付能力變弱,因為花錢的地方太多了,而且環境產業已經觸碰到了公共服務的天花板,保障公共服務是政府初心,“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已經透露很清晰的信息,以高質量、高品質為追求,只為末端治理提供服務的環境產業部分以及環境治理思路將難以為繼。以強制性排放標準刺激釋放城市環境末端治理市場空間的日子也將一去不復還。
當公共服務的標準、公共服務的量在不斷增長的時候,環境產業表現為積極公共服務,看上去蒸蒸日上、估值很高,是因為它不斷的在壯大和發展。當“量力而行”的天花板壓下來以后,當達到小康以后,以無害化為核心的環境產業面臨體量和利潤都會下降的困局:一是收益率下降,因為政府對公共服務的收益率是有約束的,不可能再出現高額收益;二是增長率下降,不是說不增長了,而是增長率不可能那么高了;三是應收賬款的增加。無論體量和利潤,都會下降,這是提供基礎公共服務的環境產業所面臨的必然困局。
在當前的背景之下,對于環境產業而言,要么在末端治理的成本中心里逐漸消亡,要么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挖掘中涅槃升級。過去的環境產業以末端治理為主業,以無害化為產業核心能力,鮮有探究無害化之后的資源化、商品化之路。在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從而創造新的價值,只有創造價值而不是花費成本,這個產業才有立足基礎。(相關閱讀:二十大學習之十八:環境產業的結構性調整和系統性重構)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