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3 10:39
來源:中國水網
(十)高起點推進生態建設協同增效??茖W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力爭到2025年,完成植樹造林10萬畝。強化生態保護監管,落實不同生態功能區分類保護、修復、監管要求。依法加強森林資源管理,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堅持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定額管理和用途管制;堅持限額采伐、憑證采伐制度,全市年采伐量控制在省下達的限額指標內。全面加強森林經營,十四五”期間撫育森林40萬畝。完成年度新增水土流失治理任務,實施江夏區高臘梅港等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深入推進江夏靈山、將軍山、蔡甸軍山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完善城市綠色生態網絡,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城市生態廊道和生態緩沖帶,提升城市水體自然岸線保有率。落實河流重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保障,加強管理調度,保障已明確目標的重點河湖生態流量達標。推進沉湖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晉升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積極開展鄉村綠化美化,“十四五”規劃期間積極創建省級森林城鎮6個以上、森林鄉村20個以上。優化城市綠化樹種,降低花粉污染和自然源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加強鄉土樹種應用,新、改、擴建城市公園優先種植欒樹、烏桕等鄉土樹種,提升公園景觀效果。開展生態改善、環境擴容、碳匯提升等方面效果綜合評估,持續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市園林林業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四、聚焦重點任務協同控制
(十一)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協同控制。大力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聚焦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和油品儲運銷等重點行業開展全流程防治揮發性有機物污染綜合治理。開展原油、成品油、有機化學品等涉揮發性有機物儲罐排查,持續開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專項執法幫扶。推廣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涂料、油墨、膠粘劑、清洗劑等,加快重點行業原輔材料源頭替代進度。實施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深度治理,2023年底之前基本完成武漢鋼鐵有限公司等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任務。推動焦化、水泥等行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玻璃、石化、工業鍋爐等行業進一步實施污染深度治理。加強燃煤機組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管理,確保按照超低排放運行。全市垃圾焚燒發電廠完成煙氣脫硝提標改造。針對焦化、水泥、建材等行業,嚴格控制物料儲存、輸送及生產工藝過程無組織排放。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管理,加快使用含氫氯氟烴生產線改造,逐步淘汰氫氯氟烴使用。推進移動源大氣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協同治理。(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城管委、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十二)推進水環境治理協同控制。提高工業用水效率,推進產業園區用水系統集成優化,實現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梯級利用和再生利用。編制《城市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水質分級導則》《武漢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尾水再生利用規劃》,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尾水再生利用。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節能降耗技術創新,推廣北湖污水處理廠分布式光伏試點項目;推進陽邏電廠污泥處置工程建設,新增污泥處置能力600噸/日。開展城鎮污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碳排放測算,優化污水處理設施碳排放管理。推廣微動力污水處理站、單戶三格式污水處理池、人工生態濕地、生態循環水網等治理模式,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集中或分散式治理及就近回用。(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水務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十三)推進土壤污染治理協同控制。按照污染地塊名錄、建設用地污染地塊開發利用負面清單對涉及用地性質變更項目嚴格管控。以石油加工、有色金屬冶煉等行業企業為重點,加強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環境監管,農藥、化工等行業中重度污染地塊優先規劃用于拓展生態空間,降低修復能耗。以綠色低碳修復為導向,優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技術路線,實施一批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工程。到2025年,完成省級下達的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目標任務。推進農用地分類管理,到2025年,完成省級下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目標任務。開展地下水水位動態監測工作,對地下水水位變化、影響地下水水位動態變化的因素等進行分析研究。加強技術指導,支持嚴格管控類受污染耕地造林綠化,增加森林覆蓋面積,改善局部生態環境,提升森林碳匯能力。(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園林林業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十四)推進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協同控制。扎實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探索形成基于區域產業特色和固廢特點的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路徑。有序減少存量大宗固廢,推動粉煤灰、尾礦、冶煉渣等工業固廢資源利用或替代建材生產原料。推進退役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型廢棄物回收利用。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完善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體系,統籌推進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新改擴建項目,持續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建設,至2023年底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成運行千子山有機質固廢處置項目,實現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禁止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添汞產品的非法生產,從源頭減少含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固體廢物產生。(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城管委、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供銷社按職責分工落實)
五、創新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體制機制
(十五)建立健全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加快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有效模式,建立城市群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機制,統籌推進流域綜合治理、大氣聯防聯控、生態空間共建、環境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不斷優化區域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用地結構,培育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明確流域底線及問題清單,全面踐行流域綜合治理,謀劃武孝、武鄂、武咸、武仙四大生態協同區,對長江、漢江、雙峰山、梁子湖、斧頭湖、通順河等跨行政區重要生態資源共保共育。通過實施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知識創新專項等,鼓勵支持高校院所和企業開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和應用示范。(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城管委按職責分工落實)
(十六)因地制宜推動城市協同創新發展。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以及溫室氣體減排要求,在森林城市、園林城市、“無廢城市”及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中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求,在城市建設、生產生活各領域加強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落實,加快實現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城管委、市城建局、市交通運輸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