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8 10:05
來源:北京市生態環境局
2023年3月24日上午,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舉行了“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新聞發布會”。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處處長許藝凡通報了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舉措及成效;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處副處長鄭磊回答記者提問。
主持人(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宣傳教育處處長郭萌):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新聞發布會。
土壤是十分寶貴的資源,土壤污染防治是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的發布會我們邀請到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處處長許藝凡、副處長鄭磊,向大家介紹我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
首先,請土壤生態環境處許藝凡處長介紹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舉措及成效。
許藝凡(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處處長):大家上午好,感謝大家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關注和支持。
萬物土中生。土壤是十分寶貴的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構成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之一。保衛好凈土,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米袋子”“菜籃子”和人居環境安全,關系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多年來,北京市深入實施綠色北京戰略,以保護和改善土壤生態環境為目標,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管控,突出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的土壤污染治理,有效管控土壤環境風險,全市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保持良好。
今年北京市站在新起點,實施了《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
在2022年9月23日,北京市首部土壤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法規《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出臺,2023年1月1日起施行,進一步夯實了全市土壤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基礎,全市“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站在新起點。新的起點主要體現在三個“進一步”:
一是進一步健全職責體系。明確各級人民政府有關職責,細化了市、區兩級人民政府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的職責,要求街道(鄉鎮)將土壤污染防治納入網格化管理。明確各行業部門有關職責,生態環境部門綜合監管,規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和園林綠化部門細化監管職責,其他有關部門在職責范圍內實施監管。明確組織和個人有關義務,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土壤、防止土壤污染的義務,對所造成的土壤污染應當依法承擔責任。
二是進一步細化管理措施。聚焦“吃得放心”,加強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規定了農業投入品調查核算、農業廢棄物回收網絡建立和農業施用品及相關產品、農田灌溉用水等使用要求,并結合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種植特點,對設施農業、果園、林地和規模以上畜禽養殖場等不同農業生產類型,分別提出防治要求、明確主體責任。聚焦“住得安心”,加強建設用地風險防控,對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土壤存在潛在污染的工業企業及有關設施,提出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等要求,實現了調查、評估、治理等全鏈條管控。聚焦“后備土地資源”,加強未利用地保護,依法清除污染、實施修復,并定期開展巡查。
三是進一步完善保障體系。突出源頭治理,將土壤環境質量作為編制、審查相關國土空間規劃的依據,作為土地的重要因素納入自然資源統籌管理,保障安全利用。共享防治信息,實行土壤污染防治相關信息共享制度,鼓勵土壤污染防治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加大懲戒力度,按照“讓法律長出牙齒、真正咬合起來”的要求,細化銜接上位法的罰則,對新增行為規范和要求,設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在具體舉措上,開拓新路徑,系統推進“三地”齊抓共管。
作為全國最早開始防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的城市之一,北京市早在2004年就陸續開展了有關治理工作;2016年,國家“土十條”印發實施后,又率先實施了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三地”管理。
在農用地上,糧田必須是良田。民以食為天,農用地土壤管理的核心就是保障食用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為掌握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北京市在全國率先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劃定類別,分類管理。對復耕復墾的新增耕地,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進行農業生產符合性評價復核,守好準入安全底線。對受污染耕地,全部采取種植結構調整、休耕輪作、優化施肥等安全利用措施,保障食用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按照“產出一季、檢測一季”的原則,協同監測產出產品質量,保障食用農產品安全。
建設用地上,土安才能居安。居住生活環境的安全宜居,是關系千家萬戶日常生活的“民生大事”。把好建設用地“入口關”,每年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督促依法完成隱患排查、自行監測等工作;創新開展7000余家關停企業原址用地篩查,及時將騰退土地納入監管范圍。把好建設用地“出口關”,實施環環相扣的全流程管理,實行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近年來消除受污染用地約490萬平方米,為首都發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建設用地。原東方化工廠變身“城市綠肺”、首鋼老工業區轉型奧運場地,成為全國綠色轉型發展典范。
未利用地上,先行先試“一體監管”。未利用地是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及重要后備土地資源。在關注農用地、建設用地的基礎上,北京市將未利用地納入管理保護范圍,摸底調查全市未利用地土壤環境狀況,創新利用衛星遙感巡查監測,發現問題由屬地掛賬整改。2022年發現違法占用未利用地230余畝,均已完成整改。
2023年,北京市將開創新局面,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實施《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的第一年,也是落實《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土壤污染防治規劃》的關鍵之年。北京市積極行動、強化落實,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
一是加強污染源頭防控。以“田長制”為抓手,加強耕地保護,推進農業綠色防控,科學使用農業投入品,促進耕地土壤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以“林長制”為抓手,保護園地、林地土壤資源,推進園林綠化用地農藥、化肥用量控制,保障產出食用農產品質量。控工業污染“增量”,推進工業園區土壤環境管理,開展重點行業隱患排查試點示范。
二是加強土壤全鏈條管理。深化規劃統籌,持續深化土壤污染防治與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的實際應用,推進科學合理規劃用地。突出重點管理,動態更新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科學制定風險管控、修復方案并組織實施。規范過程管理,完善修復效果評估及備案要求,探索“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模式。
三是加強配套體系建設。完善《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配套政策標準,研究編制農用地有關調查評估,工業園區土壤污染防治、重點建設用地遙感監測等指南。
寸土寸地關乎國計,一壟一畝牽系民生。接下來,北京市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要求,以更高標準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以更高水平全力守護首都良田沃土,以生態環境高質量保護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
主持人:謝謝許藝凡處長。下面是記者提問時間。請各位記者朋友哪位有問題請打開視頻舉手示意。
【媒體問答】
《中國環境報》北京記者站記者:請問在土壤污染治理過程中,有哪些典型案例可以分享?
鄭磊(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處副處長):感謝您的提問。北京市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宜修則修,宜控則控”的原則開展土壤污染治理,最終目的是實現安全利用。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個通過“管控”實現安全利用的案例:昔日化工廠變身城市綠心公園。
2020年9月底,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正式開園亮相,成為大運河畔的靚麗景觀,這幾年也成為了網紅打卡地。
綠心公園整體建設過程中將東方化工廠原址納入其中。1978年,東方化工廠建成后,曾經歷了一段輝煌的時期。但是,長期生產活動,導致廠區內土壤“傷痕累累”。
在綠心公園設計、建設過程中,本市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相關部門將土壤污染綠色管控與園林造景緊密融合。創新探索“3+1”綠色管控體系,“3”就是通過實施“生態阻隔、生態恢復、綠色評估”措施,打出綠色管控“組合拳”;“1”就是通過構建“應急響應”制度,筑起生態安全“防火墻”。創新提出“生態保育核”概念,動植物、微生物在沒有人為活動干擾的“生態保育核”內自由生長,加速土壤生態功能恢復,促進污染物自然衰減。
“3+1”綠色管控體系,破解了傳統修復方式導致修復后土壤“活性”不足、生態功能喪失的難題,也緩解了短期內高昂的治理資金壓力。成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污染風險可控,監測表明環境空氣達標,地下水污染物未發生明顯擴散;二是生態恢復顯著,動物棲息生態環境明顯向好,鳥類品種和數量大幅增加。探索出了一條“用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問題”的土壤生態治理之路。
我就介紹到這里,謝謝您。
人民網北京頻道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請問北京市如何落實?
鄭磊:謝謝您的提問。土壤是各類污染物的最終受體,但是土壤污染治理的成本高、周期長、難度大。因此,本市通過實施《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將“預防為主、保護優先”放在突出位置,強調源頭防控,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在上位法的基礎上,地方條例進一步明確了源頭防控的責任主體,細化、補充完善了防控措施。
通過鼓勵實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以及鼓勵合理使用達標有機肥,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相關部門加強回收網絡標準化建設,推進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包裝廢棄物和農用薄膜“閉環管理”。
工業園區管理機構、土壤存在潛在污染的工業企業及加油站等,要定期開展監測、巡查、檢修;重點監管單位,要定期開展自行監測、隱患排查。未利用地是重要的土地后備資源,各區要定期開展巡查、及時清除污染。概括起來講,各類責任主體要查隱患、找短板,早發現、早整改,多措并舉,打好“源頭防控”主動仗,做到有備無患。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
主持人:謝謝鄭磊副處長。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對北京市生態環境工作的支持,謝謝大家!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