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3:43
來源:生態環境部
全國沙塵造成的超標天數達到了1533天,同比增加了590天。截止到3月26日,沙塵導致全國優良天數比例損失了5.4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的比例增加了1.2個百分點。氣象部門說沙塵在24號結束,是以能見度來判斷的。但是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到今天還沒有結束,到昨天為止,許多地方還出現了浮塵,PM10還是超標的。
今年3月份以來,沙塵天氣偏多的原因,有兩個條件,一個是下墊面利于沙塵活動。2022年蒙古國降水較20年同期偏少,沙源地植被覆蓋較差。今年3月份以來蒙古國的南部和我國的西北地區,氣溫較常溫同期偏高5-8度,尤其是3月初出現了一次極為罕見的回暖天氣,高溫事件大家在3月份也都感受到了,但是造成的影響遠遠難以用一句話來說明。這次回暖的天氣導致了前期的凍土層沙土出現快速融化,同時沙源地基本無降水過程,地表無積雪覆蓋,大范圍的地表裸露,利于沙塵活動。
二是氣象條件有利于沙塵的傳輸,今年蒙古氣象強度偏強、冷空氣的活動較多,在冷空氣東移南下過程中,強烈的大風卷起揚沙,為沙塵粒子的卷揚進入高空提供了有利的氣象條件,在高空西北氣流的作用下,大量沙塵粒子向下游傳輸沉降,疊加內蒙古本地的沙源,影響我國北方地區。
對北京而言,有兩股沙塵傳輸路徑,一股是我國西部,另一股是蒙古國的中南部。其中,從西部方向來的氣流傳輸到北京,基本上是以浮塵為主,不會出現沙塵暴;蒙古國的中南部沙塵影響最大,因為傳輸路徑比較短,氣流比較強,就造成了較重的污染。
據科研人員統計,近十年來,蒙古國內戈壁地帶一年中發生的沙塵暴次數,比20世紀60年代增加了4倍。今年春季(4-5月)蒙古國南部至內蒙古中西部沙源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有蒙古氣旋階段性南下影響,利于形成沙塵天氣過程。預計我國北方地區沙塵過程次數較近十年同期偏多,也就是說今年是一個沙塵的大年。
接下來,我們將會同氣象部門加強空氣質量預測預報,預測到可能出現沙塵的時候,及時發布信息,提醒公眾做好健康防護。
剛才你提到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 1%以內是否包含沙塵的問題。對空氣質量的評價,無論是人為因素還是自然因素,監測數據都有顯示,人民群眾也都能感受到,所以重污染天比例1%的目標是包括沙塵天氣影響的,謝謝。
以嚴控增量、多減存量和精準科學措施應對重污染
南華早報記者:我們注意到我國計劃在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你剛才提到北京和周邊地區近期發生了污染天氣,而且還有重污染天氣的情況,我們想問生態環境部對于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的目標的達成是不是有信心,以及未來兩年將采取什么措施確保這一目標的達成?
劉炳江:謝謝你的提問。當前影響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的主要是重污染天氣,所以黨中央、國務院要求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同2013年相比,我國重污染天數大幅減少,但現在空氣質量改善的成果還不夠穩固,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尚未出現,整體仍未擺脫氣象條件影響,當遇到不利的氣象條件時,重污染天氣仍然多發頻發,尤其是今年以來已經多次發生重污染天氣過程。
這一過程大家如果記得,2020年疫情剛發生的時候,車基本停了,企業基本能停都停了,經濟社會活動水平大幅度下降,但是2月9—13日北京仍然發生了一次重污染天氣過程。經濟社會活動水平下降帶來的減排比啟動重污染天氣紅色預警減排力度還要大,但重污染天氣仍然發生。這說明了氣象的影響和本地的污染排放都是造成重污染天氣的關鍵因素。在重污染天氣應對中,有兩類污染源我們沒有辦法動,較難讓其參與重污染應急減排。一類源是不可中斷的行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集中了大量不可中斷行業,包括鋼鐵、平板玻璃、石化等。另一類源是采暖排放源,老百姓采暖是剛性需求,不能停、不能動。這說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整體排放水平還是偏高,一旦遇到不利氣象條件確實容易發生重污染天氣。
為解決這個問題,去年10月份我們會同發改、工信、交通等多部門出臺了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行動方案。主要的內容:
一是嚴控污染物的排放增量,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依法依規退出重點行業落后產能,推動產業結構和布局優化調整;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嚴格控制煤炭消費增長,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二是因地制宜強化攻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重點是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推動區域內鋼鐵產能壓減和焦化行業轉型升級,加快工業企業的深度治理等一系列治本之策。
三是做好重污染的應對。加強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等能力建設;指導地方優化重污染天氣預警啟動標準,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持續完善應急減排清單,推進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鼓勵地方開展“創A行動”,鼓勵企業提升績效級別;加強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通過十年來重污染應對實踐,我們已經找到了較為有效的方法,將盡可能地使之進一步完善。
四是加強執法監管,嚴格日常監管執法,同時調集全國的優秀骨干執法人員,在重點地區壓茬式開展強化監督幫扶。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