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1 17:20
來源:中國水網
(十)推進清潔低碳高效能源消費。大力推進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領域電能替代。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有序減量替代。拓展天然氣消費市場。拓展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氫能等可再生能源應用場景。建設智慧能源系統,靈活布局分布式能源站,積極支持綜合能源項目建設。
(十一)健全科學有序的能源治理體系。協同推進電力、天然氣體制改革,推動完善電力、天然氣價格政策,加大綠色電價實施力度,健全電力市場體系。探索建立可再生能源應用、綜合能源發展、需求側響應機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提升能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系統化水平。
六、加快交通綠色低碳轉型
(十二)深化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推進交通運輸樞紐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推動公路大宗貨物運輸向鐵路、水路轉移。鼓勵網絡貨運平臺向鐵路、水運、航空等運輸方式延伸。
(十三)持續優化交通能源結構。加快推廣新能源汽車應用,推進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樁)、加氫站等建設。積極引導老舊車輛更新淘汰和船舶“油改氣”“油改電”升級改造。探索生物燃油在航空運輸業的示范應用。
(十四)引導綠色低碳出行。加強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銜接。優化城市停車資源管理。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提升城市路網運行效率,加大城市交通擁堵治理力度。
七、提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十五)推進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構建多中心、網絡化、緊湊布局、高效有序的城市空間格局。在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全面落實綠色低碳要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作,率先建成“無廢城市”。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建設嶺南特色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完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絕大拆大建。
(十六)發展節能低碳建筑。嚴格執行建筑節能設計和施工驗收強制性標準。大力發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碳建筑,推廣裝配式建筑、綠色施工和綠色建材。有序推進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改造。推動建筑領域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應用。
(十七)全面推行綠色運營管理。建立城市建筑用能數據共享機制,推行重點用能建筑清單統計和公示制度。逐步推動公共建筑用能限額管理。鼓勵建筑選用高能效等級的用能設備,強化公共建筑和社區物業的綠色運營管理水平。
八、加強綠色低碳核心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
(十八)強化重大科技攻關和前沿技術布局。積極支持申報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爭取一批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落戶廣州,培育建設一批市級綠色技術創新平臺。在市重點研發計劃中加強低碳零碳負碳相關新技術、新裝備攻關。加大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領域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力度。
(十九)加強綠色低碳技術轉化應用。加快建立先進成熟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帶動技術、人才、資金等各類創新資源集聚。
九、穩步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二十)完善城市碳匯網絡。保護建設以自然資源分布區域為主體、水系與廊道為紐帶、重點生態公園為節點、通山達海的生態空間網絡。建設生態廊道網絡,推進生態廊道內的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促進均衡布局城市綠地,建設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強化立體綠化,降低城市熱島效應。
(二十一)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海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高質量推進碧道建設。強化森林撫育經營和低效林改造,加強對古樹名木及榕樹等鄉土樹種的保護。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力度。保護修復濱海紅樹林,改善海岸帶生態系統功能。
十、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
(二十二)完善法規規章和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全面清理現行地方性法規規章中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適應的內容,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等領域地方性法規規章制定修訂。建立上下銜接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構建生態系統碳匯監測體系。探索建立碳中和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碳排放信用監管制度。
(二十三)完善財稅和價格政策。研究設立綠色低碳專項資金和發展基金。研究制定碳達峰碳中和投資支持政策,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加大對低碳產業投資。健全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健全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實行分類計價、計量收費等差別化管理。
十一、健全市場化體制機制
(二十四)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完善綠色金融政策和評價機制,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鼓勵開展綠色金融產品和工具創新,拓寬綠色低碳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碳中和債券等綠色公司信用類債券,支持港澳地區相關機構參與綠色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綠色創業投資基金投資。
(二十五)深入推進市場化機制建設。依托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加強碳排放權交易、用能權交易、電力交易銜接協調。繼續深化碳普惠制試點工作。大力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推進碳排放權期貨市場建設。
(二十六)健全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研究建立科學、可操作性強的生態產品統計和價值核算體系,積極探索多元生態產品價值提升和實現路徑,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十二、提升對外開放和交流水平
(二十七)打造綠色貿易體系。持續優化貿易結構,大力發展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貿易。從嚴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產品出口,積極應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深化綠色“一帶一路”合作,推動先進綠色技術、產品、服務走出去。
(二十八)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研究組建碳達峰碳中和智庫。加強與國內外城市在基礎科學研究、綠色低碳技術、綠色裝備、綠色基礎設施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深化與香港、澳門等大灣區城市的交流協作。積極參與、承辦和策劃舉辦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重大國際性會議。
十三、加強組織實施
(二十九)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黨組)要加強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領導。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要發揮統籌協調、指導督促作用。各區和市相關部門要切實扛起主體責任,認真組織開展相關方案制定、技術研發、政策研究等工作,工作進展和重大問題及時向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報告。
(三十)強化考核評估。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逐步增加考核權重,加強指標約束。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強化正向激勵和監督問責,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