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8 09:31
來源:中國固廢網
為促進行業交流進步,便于行業同儕互學互促,推動中國環境產業轉型升級。E20環境產業圈層特推出《固廢行業優秀案例匯編》,匯集了近100例案例,涉及城市礦山、一般工業固廢、土壤修復、危險廢棄物、環衛、有機廢棄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領域。
項目名稱:綿陽市安州區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一期)第一包
推薦單位: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
模式:政府購買服務
參與環節:EPC
項目所在地: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
項目概況
綿陽市安州區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一期)第一包治理修復工程位于綿陽市安州區河清鎮和秀水鎮,占地面積約718畝,涉及2個地塊(地塊1與地塊5),主體工程為安全利用區治理工程,其中輕度污染區186畝(地塊1共186畝),中度污染區79畝(地塊1為18畝、地塊5為61畝共79畝),重度污染區453畝(地塊5為453畝),主要污染因子為重金屬鎘(Cd)。
項目工期為2年,共計4個種植季。經修復后,地塊內農產品可食用部分Cd的超標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小于或等于10%,中度污染區及重度污染區土壤有效態Cd含量降低至0.40mg/kg,重度污染區土壤總鎘平均值含量降低10%。
項目亮點
本項目工期為2年,共計4個種植季。經修復后,地塊內農產品可食用部分Cd的超標率不超過10%,中度污染區及重度污染區土壤有效態Cd含量降低至0.40mg/kg,重度污染區土壤總鎘平均值含量降低10%。
本項目針對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創新多技術聯合,采用植物修復+鈍化/功能有機肥施加+低累積作物輪作等組合工藝,精準修復718畝污染農田。通過實驗室小試配合田間實驗的方式精確化控制土壤鈍化藥劑的施撒量,確保修復合格的前提下避免了過度修復。
項目工藝流程圖
本項目植物萃取施用范圍達到453畝,為四川省內最大規模的植物萃取使用案例,修復過程中從超富集作物的培育到田間管理再到秸稈收割和處置,形成完整的重度污染農田植物修復作業流程,在污染農田修復過程中引入固體廢物管理的理念對超富集作物的收割秸稈進行管理,有效避免因秸稈處置不當造成的二次污染問題。
污染農田修復過程中通過調研比選,篩選出油菜品種和水稻品種各一例,其中輕度污染農田種植186畝,中度污染農田種植79畝,重度污染農田種植453畝,通過在不同污染程度的農田間進行種植,有效驗證了低累積作物品種在重金屬污染農田中的適用性。
項目航拍圖
示范意義
本項目針對具有普遍性的鎘(Cd)污染農田開展治理修復,以農田土壤鎘含量作為劃分標準,將待修復農田劃分為輕、中、重度污染范圍,根據不同污染類型的區域采用針對性的工藝組合,本項目具有以下示范意義:
拓展重金屬污染農田修復思路,從修復對象的分類到修復技術工藝的比選、和深化設計形成一條完整的工作路線,具有向類似項目推廣的示范價值。
本項目通過選用重金屬低累積作物品種,并大范圍種植,在區域內有一定的推廣示范價值,尤其適用于各類輕度污染農田種植。
通過使用籽粒莧作為重金屬污染土壤植物萃取作物,有效降低重度污染土壤中總鎘含量,對于萃取后作物秸稈的場外處理也為類似項目提供了有效示范。
編輯:黃延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