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1 09:03
來源:中國固廢網
“基于對環境產業發展趨勢的研判,廣州環投正致力打造垃圾焚燒發電上市平臺,并全力開拓循環利用新賽道。”在2022(第十六屆)固廢戰略論壇上,廣州環投技術中心主任、教授級高工蘇鍵博士深入分享了廣州環投在環境產業發展方面的戰略思考。
蘇鍵
優勢技術引領發展,“廣州模式”實現國內三個第一
廣州環投是廣州市屬全資國有企業,目前旗下各層級成員企業100多家,總資產超過410億元,業務覆蓋工程建設、設施運營、設備制造、環保咨詢、設計、檢測、研究開發、投融資一體化等環保全產業鏈,主營業務包括五大板塊:“清潔能源生產”、“固廢資源再生”、“智慧環衛服務”、“環保裝備制造”、“環境治理服務”。
蘇鍵博士介紹,廣州環投在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廣州模式”,即采用循環經濟產業園組團布局,統一規劃、同步建設、協同處置的固廢處理設施建設模式,致力于打造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環境和諧的循環體系。
廣州環投深耕廣州區域,依托7+N循環經濟產業園,以循環為理念,統籌園區內垃圾焚燒、生物質、危廢、污水、爐渣、建廢等一系列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目前廣州環投運營垃圾焚燒發電項目15個(含參股項目),日總處理規模超3萬噸,設計年發電量67億度以上;運營生物質處理項目4個,日總處理規模2470噸;擁有垃圾焚燒發電,餐廚垃圾處理,沼氣發電、光伏發電等業務,徹底破解“垃圾圍城”困境,助力廣州市實現了三個國內第一:國內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排名第一的城市;國內第一個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超大型城市;國內第一個實現生活垃圾處理能力滿足城市未來發展需求的城市。
環境產業基本形成三大發展趨勢,廣州區位優勢明顯
蘇鍵博士分析,目前我國環境產業基本形成了“北京研發、長三角制造、珠三角服務”的發展格局,同時行業基本形成了三大趨勢:一是傳統的環保環境治理基本飽和;二是宏觀政策朝“精耕細作”方向發展;三是環境產業增速放緩,進入存量升級時代。
基于對產業發展趨勢的判斷,廣州環投確定了環境產業的發展方向:一是要深耕主業,做實主業鞏固優勢特色,繼續提高質量;二是數智賦能,順應數字化智能化趨勢后發趕超;三是緊抓雙碳,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四是嶄新賽道,涉足新領域,探索資源回收利用廣闊市場。
環境產業新發展路徑在哪兒?
蘇鍵博士認為,環境產業現存兩條新發展路徑:一是廢棄物循環利用,二是鎮街全域服務治理。其中廢棄物循環利用可以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利用、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回收利用網絡建設。
汽車電池回收利用
我國首批新能源車電池迎來“退役潮”,汽車電池回收利用市場前景廣闊。按純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使用壽命(5-8年)推算,2018年以前銷售的約130萬輛純電動汽車將陸續進入報廢期,同時鋰價高位收窄電池回收收益,退役后的鋰離子動力電池材料中仍含有大量的有價金屬和其他可再生利用成分,鋰價處于近年高位。蘇鍵指出,該領域也存在技術壁壘與回收渠道建立等難點。
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
我國目前建筑廢棄物的利用率非常低,平均只有6%,而新加坡達到99%,日本達到97%,德國達到87%,美國達到70%,未來中國建筑垃圾市場還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同時該領域也存在市場化不足、再生材料利潤率不高等阻礙,因此行業要建立產品標準規范,同時呼吁進一步出臺再生材料相關政策。
廢舊電子產品
廢棄電子產品是貴重金屬資源重要來源。業內研究報告顯示,每部廢舊手機中大約含有30毫克金,“含金量”比一級品金精礦還要多。但在現實中,因為回收價格難以達到消費者的預期,導致消費者回收動力不足、渠道不暢,拆解企業利潤微薄等因素,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遇到很多阻礙。
針對這些難題,蘇鍵建議對該領域法律法規和標準進行系統性完善,擴大廢棄電子產品的供應鏈,還需要在代替人工拆解方面進行技術突破。
廢舊紡織品
相關數據顯示,全球廢舊紡織品回收量持續保持增長態勢,與回收量同期上升的還有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價值——從2015年的10.23億美元增長至20.98億美元,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2.72%。
一些發達國家紡織品回收再利用起步較早,已實現高值化利用,回收后可以制成具有優異保溫性能的填充棉,開發防水、防火實心板等等。而作為全球紡織品的生產大國,2020年我國產生的廢舊紡織品超2000萬噸,其中回收量不斷增長,至2021年行業回收量約500萬噸,較2020年增加約40萬噸,但再生利用率仍然不高,可挖掘空間很大。
在廢舊紡織品回收方面,目前環保領域缺少廢舊產品的回收標準和法律支撐,應推動建立更科學的廢舊紡織品分類標準與更高效的分揀科技手段,盡量減少人工投入。
回收利用網絡建設
目前我國欠缺回收利用的網絡建設。蘇鍵認為,應該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為支撐,通過全面的互聯互通、完整的數據獲取、深入的智能決策,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保潔、運輸、回收利用等各個環節進行資源的整合和有效的數據共享,創新驅動,數字賦能,打造數字化智能垃圾分類系統,形成以垃圾分類循環經濟體系。
全域治理服務
未來環保行業的增量主要來源于存量的提升改造,全域治理服務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智慧城市建設和新基建,構建黨建引領、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民參與的鎮街全域服務治理新模式,發展潛力巨大。
2008年廣州環投正式成立。一路走來,集團一直致力于成為國際科技領先的綜合性一流環保環衛產業集團。蘇鍵表示,未來,廣州環投將以打造垃圾焚燒發電上市平臺為目標,并全力開拓循環利用新賽道。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