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久久网|特污兔影院|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久久|天堂岛最新版在线bt天堂|草草影院ccyy国产日本欧美

首頁 > 新聞 > 正文

EOD項目操作邏輯和相關政策(中)

時間:2022-06-16 11:24

來源:中鐵城市開發研究院

作者:馬天宇 等

本文接上篇《EOD項目操作邏輯和相關政策》

案例二: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公益林碳普惠項目

1.項目背景花都區地處廣東省廣州市北部,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被稱為廣州市的“北大門”和“后花園”。為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花都區依托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碳普惠制試點,選取梯面林場開發公益林碳普惠項目,通過林業資源保護,提高了森林生態系統儲碳固碳的能力;通過引入第三方機構核算減排量、網上公開競價等措施,將無形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轉化為有形的經濟效益,構建了政府市場雙向發力、多方參與共贏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同步提升,為其他地區建立碳減排激勵機制,推動社會經濟綠色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2.項目具體做法

(1)政府主導,提供基礎數據和制度保障

首先是制定林業碳普惠方法學和基礎數據。2017年,廣東省公布了公益林、商品林項目碳普惠方法學,其次是制定林業碳普惠交易規則。2017年7月,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出臺了《廣東省碳普惠制核證減排量交易規則》,對交易的標的和規格、交易方式和時間、交易價格漲跌幅度和資金監管、交易糾紛處理等進行了明確規定,同步建成了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碳普惠制核證減排量競價交易系統,為林業碳普惠項目實踐奠定了基礎 。

(2)保護優先,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為保護和恢復梯面林場及周邊區域的自然生態系統,林場實行了最嚴格的林地和林木資源管理制度,停止了商業性林木砍伐,做好生態公益林和其他林地養護,積極開展防火帶建設、防火設施添置、防火員技能培訓等林地保護項目,著力提升森林撫育水平和生態產品質量。同時,積極推動廣州市首個林業碳普惠項目,探索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路徑。通過正反案例教育,激發群眾和林場干部職工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及行動自覺。

(3)第三方核算,明確碳減排量

2018年2月,梯面林場委托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廣州分中心,依據《廣東省森林保護碳普惠方法學》,對其權屬范圍內的林業碳普惠核證減排量進行了第三方核算,并重點核實了林場內森林生態系統碳匯量優于省平均值的情況。經省主管部門審核后,上述碳減排量被發放至梯面林場的碳排放權登記賬戶,可在廣東碳市場自由交易。

(4)市場化交易,顯化生態產品價值

廣東省是首批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地區之一,廣東省每年設定碳排放配額總量,再分配給納入控制碳排放范圍的企業,企業的實際碳排放量一旦超過配額,將面臨處罰。

3.主要成效

本項目通過市場化手段盤活了自然資源資產。在不影響公益林正常管護的前提下,利用其資源基礎開發碳普惠交易,充分顯化了森林資源所提供的固碳釋氧、減緩氣候變化等公共性生態產品的價值,依托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和碳普惠機制,采取市場化方式將其轉換為經濟效益,有效盤活了“沉睡”的自然資源資產,實現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

同時實現了“政府+市場”模式下的多方共贏。碳普惠項目是政府與市場雙向發力、共同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典型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參與各方都實現了預期目標,實現了多方共贏。

也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本項目的成功實施,開啟了廣東碳普惠項目交易的序幕,促進了碳匯交易市場健康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后,廣東省河源市國有桂山林場、廣東省新豐江林場、韶關市始興縣、清遠市英德市等地都依托自身豐富的森林資源,成功開展了碳普惠核證減排量交易。

案例三:云南大板橋礦山生態修復

1.項目概況

大板橋礦山位于云南省昆明長水國際機場西側約1.5公里處。礦山于1986年投產,露天開采,主要為水泥廠提供石灰石原料,2016年8月采礦證到期并停產,同年由云南華新東駿水泥有限公司(原昆明水泥廠東俊及法國拉法基東俊)全資收購。該礦山開采損毀土地總面積約2707畝,經過多年開采,礦山北側、東側及西側形成開采邊坡,南側開口與采場底部平臺相連;釆場標高 2075—2179米,采深104米,形成7個臺階,臺階高15米,采場底部南北長1040米,東西寬219—451米;礦區東側分布1個排土場。礦區地形地貌被嚴重破壞,原有自然植物已不存在,礦區遍布尾礦碎石和廢棄礦坑,最深達104米,亟須進行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

2.主要做法

(1)引進民營企業,共同開展礦山生態修復

華新東駿水泥有 限公司引入民營企業云南鋼力建筑有限公司參與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雙方本著合作共贏原則,經過協商由華新東駿水泥有限公司提供開采損毀的土地、固體廢棄物,云南鋼力建筑有限公司主要從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入手,采用削坡減載及植被恢復技術控制山體滑坡,邊削坡處理邊復墾復綠。

(2)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固體廢棄物全部綜合利用

生產剝離的表土集中堆于排土場用作礦山綠化覆土,部分土石用作生產水泥配料,不能作為配料的部分采用先進機械進行3級篩分,粒徑≥45毫米的經破碎后作為骨料外售,粒徑介于45-10毫米的用于鋪筑礦區道路,粒徑≤10毫米的作為綠化覆土配料,既實現了固體廢棄物全部回收利用,又為礦區生態恢復治理提供了表土。

(3)種植苗木,發展林下經濟

采用密植方式,在損毀土地上 栽植多種苗木,樹苗長大后,間伐出2/3進行出售,剩余的1/3保留作為地表恢復植被。并在林下布置物種馴化實驗基地(養殖雞、鴨、鵝等)及草藥試種基地(種植重樓、白芨等)。

3.運作模式

(1)通過在礦山損毀土地區域栽植大量綠化苗木外售獲取直接經濟收益。

(2)治理過程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全部回收利用,實現在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無新的廢棄物產生和無舊廢棄物殘留,節約建設成本的同時獲得了較好收益,也為無廢城市建設做了很好的探索。

(3)發展林下經濟,種植中草藥和養殖家畜等創收,為礦區地 質環境的治理和生態修復提供資金支持,獲得收益。

4.主要成效

(1)完成礦區的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

該礦山于2016年閉坑后,按照當地政府要求,在兩年內完成整個礦區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據初步統計,截至2018年底,已恢復治理面積約1922畝,栽植綠化樹木137余萬株。

(2)完善了礦區基礎設施

經過近十年的恢復治理,礦區建設了完善的道路、截排水、供水、消防、綠化及管護系統,逐步復綠和增加物種。

(3)探索出殘余資源分類利用模式

形成一條殘余資源分類利用、剝離表土培育土壤、種植綠植銷售、發展林下經濟等生態循環產業鏈。礦區增加了園藝修剪、生態種植、管理維護等就業崗位1000 余人,提高了農民收入,實現政府、企業、村民共贏。

案例啟示:大板橋礦山是較早利用社會資本開展生態修復的一個案例。該項目通過引入專業化公司運作,在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恢復生態的同時,復合利用殘余資源、種植苗木、發展林下經濟等方式,既節約了成本,又實現了經濟創收,還為當地提供生態就業,可謂一舉多得。該項目的實施為社會資本參與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探索出資源循環利用、經濟開源節流并舉的實踐模式。

案例四:浙江湖州建立竹林碳匯全鏈條金融支持體系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加快探索生態資源價值轉化和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人民銀行湖州市中心支行聯合市金融辦、銀保監局等部門,建立了“林地流轉-碳匯收儲-基地經營-平臺交易-收益反哺”全鏈條綠色金融精準支持體系,取得初步成效。

1.安吉縣成立全國首個縣級竹林碳匯交易機制,并提供全鏈條金融支持

安吉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國竹鄉”,現有毛竹林87萬畝,毛竹立竹量、年產商品竹、竹業綜合產值均居全國第一。2021年12月28日,安吉縣成立全國首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機制(以下簡稱碳匯交易機制),首期竹林碳匯收儲(含竹林預收儲)規模14.24萬畝,合同總金額7230.79萬元,預計每年可產生碳匯5.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依托碳匯交易機制,湖州相關部門指導轄內金融機構聚焦竹林碳匯生產、收儲、交易等環節,開展綠色金融產品服務創新,為竹林碳匯提供全鏈條金融支持。其中,“碳匯共富貸”支持村集體按標準經營竹林、生產碳匯,再交易給收儲交易平臺實現增收,“碳匯收儲貸”支持收儲交易平臺收儲竹林碳匯,“碳匯惠企貸”為符合條件的優質綠色項目或企業提供優惠利率資金。截至目前,金融機構已發放“碳匯共富貸”3600萬元,“碳匯惠企貸”1.19億元,完成“碳匯收儲貸”授信超40億元。

2.主要做法

(1)出臺林業碳匯交易實施意見,構建全鏈條林業碳匯支持體系

出臺《關于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推進竹林碳匯交易試點的實施意見》,針對竹林碳匯交易各個環節和階段,推動金融機構以增匯減排為目標,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企業參與購碳,全力滿足融資需求。通過村集體經營、平臺收儲、金融讓利、企業購碳、保險護航等措施,實現生態資源有效轉化,布局綠色金融助力共同富裕建設新賽道。

(2)主動向碳匯購買企業讓利,培育企業自愿購匯積極性

金融機構以基本不增加竹林碳匯購買企業負擔為前提,主動向企業讓利。截至目前,僅“碳匯惠企貸”就為貸款企業節省利息支出52萬元。同時,金融機構積極向央行申請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多渠道籌措低成本資金支持碳減排。

(3)探索“碳匯+保險”服務新模式,發揮風險保障和風險分擔作用

一方面,為村集體、農戶提供“毛竹碳匯價值恢復補償保險”,當出現因火災、風災、暴雨等自然災害造成承保區域內毛竹死亡,導致被保險人擁有或管理的毛竹碳匯價值損失時,由保險進行賠付;另一方面,為鄉鎮和村集體提供“竹林碳匯富余價格指數保險”,當市場價格波動造成保險碳匯的實際價格低于保險價格時,視為保險合同賠付,從而充分發揮保險經濟補償的“造血”功能,為竹林碳匯交易保底護航。

3.綠色金融助力竹林碳匯交易的成效

(1)有利于加快林業碳匯項目開發

2012年,隨著我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開展,中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量標準(CCER)啟動,林業碳匯項目被納入其中。雖然作為控排企業抵消自身排放量的一種方式,但被限制在5%-10%的抵消量之間。且在CCER項目登記注冊平臺暫時關閉時竹子造林和竹林經營項目共計6個,簽發量較少,林業碳匯產品在碳交易市場中的存在感不強。

安吉試點竹林碳匯項目是與浙江農林大學合作,根據方法學認證核算的竹林碳匯項目儲備。待CCER項目登記注冊平臺重啟后可參與認證,增加林業碳匯項目開發。湖州金融機構大力服務竹林碳匯交易全鏈條,風險管理措施保障到位,有助于實現竹林碳匯“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變現”。經過有效經營后,安吉年碳匯量預計可達34萬噸。

(2)有利于加快竹林產業轉型發展

2021年12月,國家林草局等十部門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竹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鼓勵地方搭建林竹碳匯交易平臺,開展碳匯交易試點。安吉竹林碳匯交易實踐有助于統籌推進竹資源培育和開發利用,加快竹產業創新發展,促進構建完備的現代竹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協調統一。

(3)帶動廣大農戶增收致富

竹林碳匯交易實現了生態資源價值轉化。以每畝竹林產生0.39噸碳匯、每噸碳匯均價43元計算,安吉87萬畝竹林每年至少為全縣農戶增收1459萬元。

4.下一步工作計劃

(1)有序擴充碳匯資源規模

依托安吉竹林碳匯交易機制,逐步有序收儲全縣森林碳匯資源,參與部分林地碳匯經營工作。進一步推動縣林權流轉,形成更多規模性林地經營主體。

(2)完善企業購買碳匯的激勵機制

以創建浙江省第一批林業增匯試點縣為契機,推動將企業購買碳匯行為納入畝均效益評價等安吉縣工業政策,引導企業積極降低碳排放或主動購買碳匯。

(3)加快數字賦能完善綜合運營平臺

開發竹林碳匯綜合性數字化應用場景,逐步將企業能評、畝均評價、環評、森林資源等數據接入,搭建包含竹林碳匯登記、管理、運營、展示、生態保護等多功能應用的竹林碳匯交易機制,為對接國家自愿減排交易注冊登記系統奠定基礎。

(4)持續為竹林碳匯交易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滿足植樹造林或專業經營對資金的需求,為碳匯持續生產提供低價優質的新型保險保障。

案例五: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稻漁空間”一二三產融合項目

1.項目背景

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四十里店村位于銀川市主城區北部,是引黃灌區和水稻傳統種植區。由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土地鹽漬化嚴重、傳統農作方式效率較低等原因,四十里店村長期面臨水稻產量低、農副產品品質低、人均收入低的困境。

2012年以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四十里店村聯合當地農業龍頭企業,采用土地整治、以漁治堿、循環種養、統防統治等措施,改良鹽漬化土壤,改善村內基礎設施,提高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因地制宜開發了集農業種植、漁業養殖、產品初加工、生態旅游于一體的“稻漁空間”生態農工旅項目,完成了從傳統種植到稻、魚、蟹、鴨立體種養,再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轉型升級,獲得了耕地保護、生態改善、產業提質、農民增收等多重效益。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對“稻漁空間”模式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和文化旅游業進行了調研,強調必須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群眾持續獲益。

2.項目具體做法

(1)土地整治,加強耕地保護

通過土地流轉和建設農田基礎設施,將原本小塊地連接整治為平坦的大塊地,提升稻田灌溉能力和機械化作業水平;通過挖溝降水、抬土造田、稻田養魚等措施,改善土壤鹽漬化程度,將水產養殖的塘泥返回稻田用于培肥;通過土地整治,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形成穩定的農田生態系統,實現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為保護四十里店村自然生態,提高水稻等農田生態產品產量和品質奠定了基礎。

(2)立體種養,增加生態產品

改變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創新開展稻、蟹、魚、鴨立體種養,在確保耕地保護和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前提下,建設高密度魚池、高標準稻田、深水環溝等新型農業設施,并采用“循環水養魚+稻漁共作”技術,讓農業用水在“魚池—環溝—稻田”中閉合循環。

(3)“三產”融合,促進價值轉化

提升“一產”,通過多種模式對比實驗,精選優質水稻品種進行立體種養,大幅提升了大米等農副產品的品質;做優“二產”,由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糧食代收、代儲、代烘、代加、代銷“五代”服務,同時做深水稻加工產業,開發糙米、米汁、米醋、鍋巴等特色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拓展“三產”,以稻漁共養區為基礎,重點開發富有生態田園特色的生態旅游產品,同時開展“跨業融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打造集休閑、科普、體驗、創意為一體的“生態農工旅”聚集區。

(4)創新機制,聯農帶農增收

通過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服務”的產業經營模式,建立市場主體與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既保證了企業健康快速發展,又促進了村集體和農戶持續收益。

3.主要成效

自然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通過稻漁立體種養,重塑了農田生態系統,優化了水稻種植、加工和養殖產業布局,實現了水產模塊、農作物模塊、畜禽的生態綜合利用,形成了良性循環、相互促進的自然生態復合系統 。

生態產品經濟效益明顯。通過“一產提質、二產帶動、三產增效”,逐步形成了立體種養、糧食加工、電商銷售、生態旅游、社會化服務等多種產業形態,一二三產業之間相互滲透、融合發展,農業功能不斷拓展,產業集聚效益提升,實現了“1+1+1>3”的發展效應,促進了生態價值的轉化。

促進農民就業增收。通過“聯農機制”,盤活了農民土地資產,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基本實現了村民就近就業、增收致富,村集體經濟內生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共贏之路。


編輯:李丹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xjxbtd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固廢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