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3 09:27
來源:凱叔的胡說八道
堆肥是一個非常自然、非常傳統、非常粗放的工藝。而且是固體發酵、敞開式環境,很多數據很難實現監測,這也就導致很多實驗和研究很難得到一致性的數據;也就導致初始設置的實驗,在實施過程中,需要經常調整,好氧發酵滾筒的研發就是這樣。
在好氧發酵滾筒的研發過程中,我們總共做了三次試驗,第一次試驗結束后就奠定了第一天規模化發酵滾筒的原型,第二次試驗是數據積累的繼續、第三次試驗是一個驗證中試。
無錫滾筒中試
2011年的春天,比往年走的都晚一些。守著一堆的堆肥資料、固廢處理資料,看的云山霧罩、兩眼迷離、渾身發軟、睡意萌萌,每天8個小時的上班時間,基本有7.5個小時是在睡覺或者即將進入睡覺狀態中過去的。當時,我還以為只是“春困”而已!現在想想,肯定是因為天書一樣的資料看迷糊了。
到了2011年5月份,公司在白鷺園組織團建,邀請了清華王凱軍老師和其他行業內知名大咖對我們進行培訓,開闊眼界、了解行業。那天晚上,我是第一次遇到那么多在書本上的人物,還是相當激動的。開完會,我們偷偷來到王老師房間,他非常細致的講解了好氧發酵的技術進展和研發方向。也正因此,奠定了我們好氧滾筒的研發方向,并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設計了第一臺長10m的好氧發酵滾筒。
2011年的夏天,比往年走的都晚一些,我和張朝捷開始了無錫盧村污水廠的污泥滾筒好氧發酵技術研發,這也是江蘇省住建廳的一個課題,和我們同在一個屋檐下的還有清華大學常博士、汪博士的另外一個污泥課題。劉彬畢業后,也加入到這個實驗中,當時他剛和網戀網友分手,正處于非常痛苦的階段,天天吊兒郎當的。沒想到,后來我們竟然成了非常親密的“戰友”。
在無錫盧村污水處理廠,我們進行了將近5個月的中試,中試的第一個目標是能出性狀非常好的物料。這個目標在我們進行的第1個月就實現了。在完成第一次啟動失敗以后,我們就收到了第一批非常好的出料:性狀疏松、沒有臭味、有泥土的清新氣息,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污泥堆肥產品嗎?我們的目標不就實現了嗎?當時我們非常高興,買了一箱會稽山,喝了一個痛快。
公司的反饋很快,李總指示:要確定基本的參數,能夠指導工程化生產,并且做出物料平衡。
在環保技術的從業過程中,有2個對我影響非常深刻的概念,看似很簡單,其實很專業,一個是貝斯特徐總說的:傳質。一個是中持李總說的:物料平衡。物料平衡貫穿整個滾筒研發和項目實施,也是我們選擇好氧發酵滾筒規格型號的核心。
基于此,我們研究了通風量、運行時間、停留時間、曝氣時間、有機物降解率、發酵溫度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當我們把幾個月的數據匯總起來的時候,當我們反復研究曝氣量、運行時間、運行方式等等參數和發酵溫度之間關系的時候,我們得出的最殘酷的結論是:
環境溫度是影響發酵溫度的主要原因;
有機物的降解量和物料干化有關:kg水/kgVSS;
也就是說,我們反復認為影響發酵的曝氣量、運行方式等等因素,都不如環境溫度影響大。現在來看,這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在研發的時候,這就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這半年的實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們的課題也順利結題,回北京的路上,王老師還送給我和大左一個人一只咸水鴨。
在幾十頁的內部總結報告中,我們有很多收獲,但是也有了更多的為什么!基于這些為什么,我們又開始了在任丘進行的、長達1年的滾筒中試,這一次,我們重點盯上了輔料。
任丘滾筒中試1
2012年的春天,比往年來到都早一些,我穿插到蚌埠有階段性的出差,整個2012年的現場研發,都是劉彬主導。當時,他還沒有完全從和網友失戀的泥潭中走出來,時不時還會半夜驚醒,但是對工作還是一絲不茍的。我們每天處理0.25t污泥,每天要稱重:污泥量、輔料量、出料量、返料量;每天要化驗上面這些數據的含水率、有機質。
非常慶幸我們當時做了這些數據積累,重量+含水率+有機質是形成整個好氧發酵物料平衡的核心。別人家的研發和工程設計,物料平衡是算出來的,只有我們的物料平衡是一桶一桶稱出來的,我們也記錄了氣溫和發酵溫度的關系,記錄了每個測溫點不同時間點的溫度,這些數據,為我們2013年的第一天工程化好氧發酵滾筒提供了非常準確的數據支持。
在任丘長達1年的中試過程中,除了基本的參數和數據之外,我們嘗試了不同的輔料種類、不同輔料添加量的發酵效果、進料含水率的影響等等;我們重點確定了:
污泥發酵零輔料添加是一個偽命題;(2012年-2015年這個話題很火熱)
輔料對污泥處理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提供碳源;
返料的主要作用是調節含水率和疏松度,對于確定的污泥量、輔料量的前提下,返料量越大,發酵效果越好、發酵過程越好控制;
接種菌劑沒有什么直接效果;
這個時候,我們的第一臺工程化好氧發酵滾筒也設計完成,反應器容積比中試設備增大了300倍,從石家莊調來的300t的吊車才拼接完成。2013年10月份正式投產,往后我們又做了1年的運營。
到明年10月份,這臺設備已經妥妥運行10年了。十年間發生了很多變化,唯一不變的是她!
從2011年-2013年,所有的好氧發酵滾筒參數都已經摸索確定,而且得到了相互確認。基礎研發的數據對工程化應用非常關鍵,這些研發的數據現在也在指導我們的工程生產,套用原來的物料平衡公式,我們就能很快確定滾筒的處理能力、運行幾天升溫、幾天出料、出料的含水率和有機質能到多少。
而衡量堆肥效率去除負荷的概念(kgVSS/m3 · d)是2016年第一次提出的,是基于對3年的研發數據、達旗的運行數據總結出來的。這個概念主要意思是:
不通過停留時間來衡量堆肥效率,通過單位容積每天去除的有機物的量來量化,發酵時間越長,去除負荷越低,堆肥效率越低;反應器堆肥的效率要高,槽式堆肥的效率要低,條垛堆肥的效率最低。
任丘滾筒中試2
2018年的春天比往年來的都早一些,因為這一年春天特別熱。我們推測,采用滾筒處理雞糞,能達到更好的效率和效果,而且有可能實現零輔料添加。所以,2018年春天我們重啟放置了5年的中試滾筒,進行雞糞發酵處理,過程不再陳述,直接結論是:
好氧發酵滾筒處理雞糞,可以達到更高的容積負荷(kgVSS/m3 · d);
當雞糞含水率低于70%時,可以不添加輔料;
這個實驗持續的時間很短,但是結論非常確定。
寫在最后
本來是一篇技術匯報,寫成了散文,本來要800字結束戰斗,結果寫了2400字,如果持續發散開來,要寫的東西還很多,至少能把任丘這一年的趣事寫成一個系列。
三次中試,是三個認知層次,無錫的時候我們總結了有機物去除率和干化關系,任丘的時候我們繼續驗證了這個關系,并且無形中積累了去除負荷的參數。
那,什么是去除負荷?為什么教科書里沒有這個概念?為什么沒有堆肥技術拿這個概念去衡量堆肥效率?
請關注下一篇文章《一個衡量堆肥的量化指標:容積負荷》。
我是凱叔,至少在說技術的時候,沒有胡說八道。
作者簡介:
楊永凱,高級工程師,北京中持綠色能源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先后從事污水IC厭氧反應器的設計和實施工作,十幾年污泥處理工作經驗,滾筒動態高溫好氧發酵技術的研發、實施和推廣工作,擔任國家水專項課題“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裝備產業化(2013ZX07315-002)”的子課題負責人,發表論文5篇,申請專利20余項, 微信公眾號“凱叔的胡說八道”的創辦人兼主編。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