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5 10:00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陳偉浩
當前,上海疫情防控形勢面臨嚴峻考驗,作為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的重要單位,疫情阻擊戰的最后一環,上海環境頂住壓力,聞訊而動、聞令而行!連日來,持續作戰,確保了醫廢、專項生活垃圾等涉疫垃圾及時、高效、安全處置,保障污水污泥穩定處理。
上海市衛健委:2022年4月13日0—24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573例和無癥狀感染者25146例。自4月1日以來,上海累計報告本土陽性感染者已超20萬人。
當前,上海疫情防控形勢面臨嚴峻考驗,作為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的重要單位,疫情阻擊戰的最后一環,上海環境頂住壓力,聞訊而動、聞令而行!連日來,持續作戰,確保了醫廢、專項生活垃圾等涉疫垃圾及時、高效、安全處置,保障污水污泥穩定處理。
疫情之下 垃圾治理的“上海模式”
目前,上海產生的所有醫廢,均由上海城投集團下屬上海環境進行收運處置。隨著核酸篩查、小區封控等各項防疫措施的施行,上海醫廢清運量陡然增長,上海環境表示,3月16日至4月4日的20天內,共完成專項垃圾轉運9754噸。
聯防聯控 聞令而動
面對錯綜復雜的疫情形式,上海環境第一時間設立疫情防控總指揮部,在嘉定、老港、環境院設立三個分指揮部,從點、線、面全方位對整體防疫工作再梳理、再落實,通過“線上+線下”和“集中+分散”的科學部署,最大限度保證指揮調度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即時性,通過站前謀劃,率先部署,應對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
上海環境介紹,為應對疫情變化的新形勢,上海城投集團按照分級分類的原則,在充分發揮老港醫廢基地、嘉定醫廢基地、崇明基地共計392噸/天的“一南一北一島”集中處置設施能力基礎上,協同老港能源中心1000余噸/天的應急處置能力,全面發力,全力保障全市涉疫垃圾及時、安全、高效、處置。
根據本輪疫情發展變化,上海環境迅速修編完善《疫情防控專項應急預案》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護安全作業手冊》,完善日常防控要求和各類突發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措施和流程。面對疫情防控的緊迫性,上海環境率先形成涉疫垃圾處置聯防聯控“一盤棋”的工作合力,全力保障全市醫廢和專項生活垃圾安全處置。
謀定而動 行穩致遠
保障生產工作組第一時間確保物資到位
為保障生產運營的平穩運行,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上海環境成立了抗擊疫情保障生產工作組,擴大了防疫應急物資庫存,活性炭、消石灰等七大類關鍵輔料,以及消毒液、手套、防護眼鏡等數十種物資輔料一應俱全,切實保障了企業正常的生產運營。
在沉重的醫廢處置壓力下,上海環境積極協調各方力量,建立隔離點、集中收治點、社區衛生中心等多個動態跟蹤機制,持續優化“白+黑”分級分類模式,確保醫療廢物收運處置無死角、零疏漏、全防控。
封控區專項垃圾處置方面,上海環境嚴格按照“專人、專線、專口”、“三不接觸”原則,創新實施“五定工作法”,即“定地點、定時間、定班次、定標準、定責任”,針對封控區專項垃圾處置任務制定“登記驗查、單獨料倉、醫廢防護、噴灑消毒、即收即燒”的作業規范,并加強專項運輸車輛跟蹤監控,落實從入廠到出廠全流程消殺,確保涉疫生活垃圾合規有效處置。
防控+運營 火力全開
上海環境建筑垃圾項目
在疫情防控初期,上海環境面對“再生骨料出不去”的情況,立即進行工藝調整,提高細骨料產品用于制磚的比例,騰出來的料倉用于存放粗骨料,解決了再生骨料外運困難的問題;隨著疫情防控形勢越發嚴峻,“建筑垃圾進不來”,無料可生產,上海環境當機立斷提前近10天協調生產和檢修部門完成重心轉移,做好檢修人員和材料準備,將2022年度的檢維修工作前置,對生產線進行改造升級,進一步提升設備效能和可靠性,為疫情防控后可能面臨的裝修垃圾產量反彈性爆發做好充分準備,有力確保項目公司因疫停產不停工。
上海環境濕垃圾項目
疫情發生后,上海環境第一時間分析餐飲垃圾產量的嚴重下降、廚余垃圾減量的變化對生產安全的潛在影響。通過分析立即鎖定風險點在厭氧系統、滲濾液處理生化系統這兩大微生物系統極端情況下可能出現“營養不良”問題,積極想好不同減量負荷下的應對措施并做好相關準備,確保生產和設備的安全、穩定和正常運行。疫情期間因上海嘉定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停爐檢修,導致濃縮液無法處置,針對這一情況,園區迅速聯系兄弟單位,將水處理濃縮液協調至上海環城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處置,并安排濃縮液司機駐廠工作,保證了濃縮液處置穩定。
為確保收運隊伍可以持續戰斗,上海環境對收運人員實施閉環管理,所有人員集中居住在廠內,全力以赴,不分晝夜,連續作戰,逆行沖鋒,牢牢守住上海戰疫的最后一道關卡,確保上海市醫廢得到安全穩妥處置。3月以來上海環境下屬固處公司醫廢收運處置工作人員超過1000人,疫情之下打造出垃圾收運處置的“上海模式”。
科技創新 筑牢疫情防控新屏障
科技創新,集約、低碳、智慧化運營管理在本次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上海環境運用大數據、云計算、BIM應用、5G等技術,實現“一屏觀園區,調度掌全局”。垃圾、水、汽、電、天然氣、沼氣等所有運行數據可全部納入信息管理平臺,通過集中管理,實現調配運營集中控制和展示,減少了人員和資源的投入。
牢筑“智慧”新防線
自3月1日上海疫情爆發開始,上海環境焚燒廠便開始處置涉疫垃圾,上海環境作為國內第一家實現生活垃圾焚燒爐協同處置涉疫垃圾的單位,在科學的指導下,點燃科技引擎,著力打造國內生活垃圾焚燒爐協同處置涉疫垃圾的名片,通過“六化、三提升”組合拳打好專項處置硬仗,筑起一道牢固的守“滬”防線。
“六化”:作業流程標準化、上料自動化、現場控制智能化、全程作業可視化、維護作業合理化、停爐檢修規范化。
“三升”:焚燒工藝再提升、煙氣排放標準再提升、滲濾液處理再提升。
自動控制系統
截至目前,上海環境焚燒項目的生活垃圾焚燒爐,均可實現高效自動控制,可有效避免運行人員與生活垃圾的直接接觸,規避一線人員感染風險。此外,各廠區還通過數字化巡檢設備,巡檢人員可實現手機掃碼完成對現場設備的巡檢,大幅緩解一線工作壓力。
泥水共治創標桿
上海環境竹園第一污水廠污水處理量占到上海市區污水總量的六分之一。青浦污泥焚燒廠肩負青浦區10座污水廠污泥處置任務,是該區體量最大的污泥處置單位。在此次疫情期間,雙方開展聯防聯控,積極推進“泥”“水”共治的協同處置方案。
用“1”本小手冊與時間賽跑。第一時間研究討論制定《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導手冊》,萃取形成了“10問10答”應急預案小手冊,幫助一線人員,讀起來就能懂,拿起來就能用,用起來就能戰,真正發揮“小”手冊的“大”作用。
竹園第一污水廠
統“2”方資源與疫情戰斗。以“泥”“水”共治作為打好疫情防控的總體戰,橫向協同,通力配合,并根據泥中有水,水中有泥的業務特點,通過物資、人員和技術資源的相互輸出,構建兩者唇齒相依、守望相助的“共同體”。
深水曝氣技術
創“3”大技術與病毒斗法。充分發揮深水曝氣技術,形成污水增量“安全閥”;積極采用出水指標精準調控投藥技術,打造安全隱形“防護罩”;試點應用數字化巡檢設備,塑造智慧水務“生態圈”。力爭把疫情風險的影響降至最低點。
竹園第一污水廠利用20多年積累的污水運營和技術儲備,協助青浦污泥焚燒廠進行煙氣洗滌廢水處理運營優化、人員培訓,為焚燒廠提升污水處理效能提供人員和技術支持。青浦污泥焚燒廠借鑒竹園第一污水廠的工藝經驗,確保污泥污水處置力度不減,效率更高,并在實戰中有效形成“123”可推廣、可復制、可借鑒的疫情防控經驗。
致敬最美的“逆行者”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上海環境所有一線員工在接到封閉執勤的命令后,他們聞令而動,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危險的地方去,危急時刻,彰顯擔當。一封封“請戰書”,一組組“離別行”,讓我們目睹了“逆行”最美的身影。
請戰書
“作為一名黨員,要起好模范帶頭作用,更應該沖在最前面”;“請公司放心,我們一定不辱使命,體現出我們‘中轉人’的價值擔當,堅決完成支援任務!”。他們聞令而行、排除萬難、主動請纓,在出征請戰書上簽名并按下鮮紅的指印,帶領廣大職工群眾“逆行”而上,奔赴抗“疫”一線,用實際行動助力醫廢收運處置“最后一道防線”。
轉運車駕駛員
上海四區(黃浦、虹口、楊浦、浦東)轉運公司迅速響應號召,緊急動員、全力部署、在最短時間內排摸選拔了14名經驗豐富的轉運車駕駛員,成立了“支援醫廢收運突擊隊”,當晚即抵達浦東醫廢處置“疫”線戰場,與時間賽跑,與疫情作戰,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城市運營的“逆行者”和“守滬人”。
其實,在我們身邊,像他們一樣的“逆行者”還有很多很多……,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讓我們一起,致敬那些還在堅守崗位,奮斗在抗疫一線的“逆行者”們!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