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9 09:12
來源:E20研究院、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
作者:傅濤、李偉、肖瓊
技術產品化是多主體深度融合的著力點
產學研融合作為多個主體參與的機制創新體系,要融合各個主體的關切。學校老師關心的是教育質量、發表論文、課題立項,企業關心的是投入產出比、技術產出效益。各個主體在各自關切之上需要找到一個共同的著力點,找到能夠勁兒往一處使、收益共分享的載體,這就是將技術開發成為產品,也就是所謂的技術產品化。
什么是產品?圍繞特定客戶群進行特定場景打造來滿足客戶穩定需求的產品或服務,有一套完成的產品體系。產學研融合的過程也就是產品開發的過程,多主體合作的著力點就是產品化,只有圍繞產品持續性開發的需求進行專業隊伍建設、科技持續研發、功能持續迭代、品牌體系建設等,才能提升各個主體持續合作的粘性,這也是產學研融合的最佳狀態。
如果只是基于工程項目的科技創新很難發揮產學研的作用,依托于項目的科技立項本身就很短暫,項目一旦做完,課題就結題了,不僅后續的研發跟不上,前端產生的科研成果也沒有產業轉化的機會,最后能產出的是一篇篇論文和專利,但對釋放技術生產力、推動產業和經濟發展的作用十分有限。
對于環境產業而言,其本質是環境公共服務,環境領域的產學研融合更多的著力點是技術產品化與服務產品化。聯合一批領跑的環境企業和高校,組建跨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科研攻關團隊,圍繞技術與服務打造一批領跑世界的產品,是環境產業高質量升級建設的有效路徑。
具有“產業特質”的企業才堪當深度融合主體
企業是校企合作的牽頭主體,但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合開展校企合作,對參與合作的企業要建立一套重點篩選的標準和原則。目前我國有4萬多家環境企業,其中大部分是工程公司、項目公司,他們是產業建設的主力但不是產學研合作的主力。工程項目公司圍繞項目建設的產學研合作周期短,缺乏持續投入,不具備將技術產業化的條件,不能牽頭開展產學研合作。
產學研合作的企業要有“產業特質”,具備產業轉化的能力,有規模、有影響力。主導產學研合作的企業一定是某一領域的領跑企業,對這一領域有影響力,能夠發揮引領帶頭的作用,能夠為科技成果產業化導入產業資源,這主要體現在企業的經營規模、研發投入實力、市場號召力等。同時,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者和主要參與人,企業家要有情懷、有戰略、有定力,重視和尊重技術,在技術創新和迭代方面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和戰略定力,有為技術創新開發持續投入的規劃,將校企合作成果轉化作為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
最重要的一點,企業要有產品開發的布局。產品開發作為校企合作的著力點,需要持續的投入、穩定的團隊和不斷的技術創新,對于企業而言,產品也是其價值輸出的核心載體,所以企業必須有核心產品以及產品持續開發的決心。只有那些長期關注特定客戶群、針對特定場景做特定產品持續開發的企業,是產學研合作的對象。這些企業有耐心、有積淀,聚焦特定的客戶群體,可以為技術滿足特定客戶的需求做長期的設計規劃、持續的研發投入、產品更新。
機制體系建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保障
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效率,核心在于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機制改革,企業家、科學家、教授各自的職能不應錯位,在各自的領域發揮所長,深耕下去,教授專注于科研創新,企業家更貼近市場,專注于產業化、市場化、商業化內容。不同層面的機制改革,就是要看把指揮棒放在誰手里,在不同的階段擔起主要任務,激發活力。從面向市場與需求的科研機制創新改革來看有以下幾點建議。
(1)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篩選機制。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適合轉化,進入到產學研融合范圍的科研成果只是很少一部分,最終能夠實現轉化的科技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滿足教育需求、尖端科技攻關、未知問題探索等研究成果,需要建立一套符合轉化要求的科技成果篩選機制。
(2)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機制。能夠轉化為產業的科研立項應該以需求為導向,不是所有的科研立項都能實現成果轉化,但實現成果轉化的科研立項一定是基于需求,滿足社會產業發展的需求。不僅是篩選現有的科技成果進行轉化,對于新的科研立項要選擇正確方向,科研的任務也是基于市場需求的判斷,針對性的進行立項研究,而不是為了解決點上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的課題立項,產出的成果往往缺乏后端產業化的市場動力。最貼近、最了解市場需求的是企業家,所以能轉化的科技成果在立項之初就需要企業家介入,與企業進行合作。
(3)優化管理機制,激活各個主體積極性。一方面,優化科研立項的管理機制,在課題申報、立項審批、中期考核、課題驗收、職稱評定等方面優化機制,讓老師從繁瑣的流程工作中解脫出來,消除科研工作者后顧之憂,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上。另一方面,優化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權責劃分等機制,規避在經濟利益、專利產權、資產處置等方面的潛在風險,讓企業家和老師都沒有顧慮,全心全力聯合打造產品。
雙向鏈接平臺是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解碼器
產學研深度融合本身是為了促進多主體之間的合作與協同,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各個主體有自己的訴求與主職工作,需要有平臺在中間作為鏈接器,將各單位相關工作串聯起來,做好協同融合的溝通鏈接。
科研的邏輯與產業轉化的邏輯不同,需要有雙向的平臺來做鏈接和解讀,鏈接各個產學研主體,解讀和溝通主體之間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的需求與困擾,這就要求平臺既要懂科研又要懂產業。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