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4 14:37
來源:生態環境部
“一個落實,三個結合”推動河湖長制
荔枝新聞:近日印發的《“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提出要發揮河湖長制作用,加強水源涵養區保護,加大重點河湖保護和綜合治理力度。請問生態環境部下一步會有什么相關舉措?如何完善湖長制組織體系,防止制度“空轉”和流于形式?如何協調解決湖泊保護治理跨區域、跨流域問題?
張波:河湖治理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涉及各個部門、各行各業。過去有人說,九龍治水不好,一龍治水就好嗎?把這項工作都給環保部門或是哪一個部門,就能解決問題嗎?可能也不一定。我們要跳出非一即九、非九即一的思維。河湖長制是立足我國實際、充分發揮我國政治體制優勢,探索建立的很好的制度安排。我理解實際上是建立了黨委、政府領導干部牽頭的高效、權威的協調機制,它沒有改變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而是在這個協調機制下,各部門、各方面加強協同、形成合力,開展河湖治理。 生態環境部門推動河湖長制,可以概括為“一個落實,三個結合”。首先是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河湖長制的決策部署,會同相關部門共同監督指導各地落實河湖長制工作要求。二是與依法治污有機結合,要認真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法、水法、長江保護法等法律要求,健全相關標準規范,依法推進河湖治理。三是與科學治污相結合,要按照“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及其他相關規劃明確的目標任務,結合各地實際來推進河湖治理。房子是一塊磚一塊磚蓋起來的,流域治污、河湖治理是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建設積累起來的。只有堅持問題導向,精準科學的提煉和實施項目,才能扎扎實實的做好河湖治理。四是與深化改革有機結合,要按照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深化流域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落實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責任,加強流域區域協同、部門協同、行業協同,形成河湖治理的強大合力。謝謝。
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冬奧會賽區及周邊區域環境治理工作
環球時報記者: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賽期日益臨近,請問賽事期間空氣質量如何保障?保障措施是否會對經濟社會產生影響?
劉友賓: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大家共同的愿望。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冬奧會賽區及周邊區域環境治理工作,通過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加快推進產業、能源、運輸結構調整,連續5年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質量改善取得顯著成效。 以北京市為例。從2013年到2021年,北京市PM2.5濃度從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從58天下降到8天,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賽期正值我國北方地區冬春交匯季節,環境氣象條件極為不利。為營造良好的辦賽環境,北京、河北等周邊省市以人大決定或立法等形式,授權當地政府在冬奧會籌備和舉辦期間可依法依規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對污染重、排放量大、經濟影響相對較小的企業和車輛進行臨時性管控。 當預測到可能出現重污染天氣時,各地將依照大氣污染防治法相關規定,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根據預警等級,在績效分級的基礎上,對不同排放源采取差異化的應急減排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 各項減排措施要做到精準、科學,做好信息公開,盡可能減少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尤其對涉及民生、能源供應、居民取暖、疫情防控等運行給予充分保障。 再過幾天,北京冬奧會將正式拉開序幕,相信在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一定會為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
18省市簽訂13個橫向生態補償協議,跨界斷面水質穩中有升
界面新聞: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建設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容易出現權責不明確的問題,發展階段和水平不同,對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的理解、認知和訴求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到統籌協調,確保生態保護補償順利開展,謝謝。
張波:嚴格意義上的流域生態補償確實是比較復雜,需要做好上下游的生態產品的價值核算。對于生態補償的標準,一些同志認為是不是國家出一個統一的補償標準比較好,其實不然,各地的實際、各個流域的情況千差萬別,補償標準要因地而異。而且上下游往往還有爭議,同一個補償,究竟什么標準,上下游的爭議還很大,不大可能全國出一個統一的標準化解這個復雜的問題。 現在的做法就是從流域上下游比較容易接受的一些點上先作為補償標準,比如說上下游交接斷面的水環境質量目標,是否達到標準,這是比較簡單的辦法。還有上下游水源地的保護,一般是下游比較關心的問題,在水源地的保護方面開展一些補償。先易后難,逐步完善,這樣來推動橫向生態補償順利開展。目前,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已經指導協調了18個相關省份,簽訂了13個跨省的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其中半數的流域已經完成了至少一輪補償協議。新安江流域已經完成了第三輪的流域補償工作,目前安徽、浙江兩省正在協商協議順延的事宜。 補償機制實施后,跨界斷面水環境質量穩中有升,流域上下游協同能力明顯提高,以生態補償助推上游地區綠色發展的效果也初步顯現。比如,新安江流域就設立了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綠色發展基金,安徽、浙江兩省正在探索共同打造新安江流域綠色產業合作示范區,探索“造血型”生態補償機制。也就是說,不單純是資金補償,而且還要通過產業合作,形成一種造血型的生態補償機制,顯然這是非常好的,很有益的探索。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配合財政部,繼續支持推進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鼓勵各地先行先試,推動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成為流域綠色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不斷提升流域管理的水平。謝謝。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