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17 09:16
來源:生態環境部
著力強化支撐保障能力建設。建立健全例行新聞發布制度,成功舉辦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和全國低碳日系列活動,有效組織COP15對內對外宣傳。配合財政部下達2021年中央生態環境資金572億元。組織開展第一批36個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模式試點,配合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不斷拓展升級,做到“一圖統攬”“一屏調度”。部本級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實現“一網通辦”。深入推動生態環境統計工作,健全防范統計造假弄虛作假責任體系。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深入推進定點幫扶與對口支援工作。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藏、治疆方略,周密部署生態環境系統對口援藏、援疆工作。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推進“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建設,舉辦“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圓桌會等近20場主題活動,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作用,打造“走出去”綠色解決方案。發布《中國受控消耗臭氧層物質清單》《中國進出口受控消耗臭氧層物質名錄》,全面實現《斯德哥爾摩公約》2021年度履約目標。召開國合會2021年年會,推進第七屆國合會籌備工作。
(六)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持續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切實強化政治機關建設。按照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要求,強化組織領導,高標準高質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認真編制和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下大力氣解決群眾身邊生態環境問題,達到了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目的。扎實推進中央巡視整改,181項整改任務已完成177項,組織部黨組第六輪、第七輪巡視。制定《生態環境部機關人事工作辦法(試行)》等10余項干部人事制度文件。向4646名人員頒發長期從事生態環境工作紀念章,1名個人和1個集體分別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推薦1名外國專家獲得2021年中國政府友誼獎。
持之以恒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制定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的意見》若干措施,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權力運行監督制約機制建設的通知》《生態環境部領導干部插手干預重大事項記錄有關規定(試行)》等制度文件。規范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行為。集中開展以案為鑒專項教育,通報違紀違法案例,發揮典型案例警示作用。精準運用“四種形態”,依規依紀依法嚴肅監督執紀問責。持續精文減會,重點控制指標類文件由2018年的253件降至130件,指標類會議由2018年的42次降至17次。
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緊盯生態環保領域不作為、慢作為,以及敷衍應付、弄虛作假等突出問題,深入整治“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一刀切”行為,清理規范“一票否決”和簽訂責任狀事項。嚴查環評造假,向地方移送27個環評文件嚴重質量問題違法線索,全國有213家單位和207人被列入環評失信“黑名單”或限期整改名單。督促地方堅決糾正清潔取暖改造過程中“未立先破”、改造嚴重滯后或兜底保障措施不到位等問題,切實保障人民群眾溫暖過冬。
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生態環境領域8項約束性指標順利完成,污染物排放持續下降,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率為87.5%,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臭氧濃度為1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7%;連續兩年實現PM2.5、臭氧濃度雙下降,超標天數、比例雙下降。與此同時,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長三角地區、蘇皖魯豫交界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8.9%、11.4%和12.8%,臭氧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5%、0.7%和4.9%;汾渭平原區域 PM2.5平均濃度為同比下降 16%。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84.9%,同比上升1.9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1.2%,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標達到“十四五”序時進度要求;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等4項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指標順利完成年度目標。
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是各地區各部門大力支持的結果,是生態環境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奮力拼搏的結果,也離不開駐部紀檢監察組的監督、支持和指導。在此,我代表部領導班子,向生態環境系統廣大干部職工以及關心和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
一年的工作實踐,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生態環保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積累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經驗。
一是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把綠色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成為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重要方針和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每在關鍵時刻總是親自為我們撐腰鼓勁、加油打氣、指點迷津,為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是必須保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關鍵是“穩”要有定力,“進”要有秩序,要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度。生態環境改善和修復,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堅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既打攻堅戰、又打持久戰,積小勝為大勝。不能把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不能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也不能把攻堅戰打成消耗戰。“十四五”開局之年,在“十四五”主要生態環境指標目標確定和任務分解上,我們既堅持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又考慮內涵發展、提質增效,不鼓勵設定過高的目標,將工作重心放在鞏固工作成果、提升工作質效上。同時,充分考慮各地實際情況,分區分類提出指標要求,實事求是考慮非人為因素對指標的影響。比如,水的指標,更多地是考慮“三水”統籌,不一味追求水環境質量提升,而是把水生態修復作為重要任務,不僅要“清澈見底”,更要“魚翔淺底”。對明顯受背景值影響的水體,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優化水質考核評價方法。大氣的指標既統籌考慮了疫情影響,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質增效上,放到臭氧、VOCs等污染物協同治理上。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