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10 10:15
來源:中國水網
提高風險處置和隱患排查能力。完善“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環保網格監管體系,健全四級網格聯動機制。結合生態云平臺,建立健全覆蓋全市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網絡,提高與環境風險程度、污染物種類等相匹配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立突發環境事件信息速報機制,嚴格信息報送。科學應對、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強化信息公開,并做好事后管理工作。健全企業、園區和重要環境敏感點的三級防控體系。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各區(縣)生態環境部門督促企業按照《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隱患排查指南和治理工作指南(試行)》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等要求,全面排查治理突發環境事件隱患,自覺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隱患排查和整改,落實企業環境安全主體責任。
強化海洋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完善易受到溢油和危化品泄漏的環境敏感區所在區域風險防控和應急響應體系建設,重點提升羅源灣港區可門作業區、江陰港區壁頭作業區溢油及危化品泄漏應急響應能力和水平。建立全市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與預警機制。對重點海灣增設實時在線監測生態浮標,形成監測網絡。開發江陰臨海石化基地突發海洋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系統。
強化環境應急支撐保障。督促、指導企業通過生態云平臺開展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工作,及時將企業環境風險源信息、隱患排查整改信息、環境應急物資信息錄入系統,動態更新管理。通過生態云平臺調度并通報各地備案、抽查情況。定期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增加實戰能力。加強環境應急管理隊伍建設。加強自然災害、重大風險源等突發事件應急的科普宣傳。
第三節提高專項環境風險防范能力建設
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檢驗檢測和應急快速檢測技術平臺建設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完善綜合衛生監督體系。落實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確保突發疫情、處置設施檢修等期間醫療廢物的安全處置。
加強重點區域環境風險防控。推進石化基地片區應急池建設。根據實際情況推進企業間事故應急池互聯互通,合理建設園區隔離帶和綠色防護帶。對河流、湖(庫)匯水范圍內的工業企業、工業集聚區環境風險進行定期評估,定期開展監督評估,落實防控措施。加強塘坂水庫等水源保護區化學品運輸穿越風險管控,持續推進山仔水庫等重點湖庫藻華爆發風險防控。加強水資源供給風險管控,優化水資源調配,加強水資源緊缺季節生態補水,加強閩江等重要河湖生態流量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完善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穩妥處置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定期開展應急演練。
第四節重視新污染物治理
依據國家、省要求,開展重點行業生產使用信息調查、環境監測和環境風險評估。對列入《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中的新污染物,按照“一品一策”原則,針對其產生環境與健康風險的主要環節采取環境風險管控措施。嚴格執行產品質量標準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含量限值。對使用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或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新污染物的企業,全面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加快淘汰、限制、減少《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及國際環境公約管控化學品,鼓勵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嚴厲打擊非法生產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非法生產使用添汞產品等違法行為。加強石化、涂料、紡織印染、醫藥等行業新污染物環境風險管控。
第十三章 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升級治理能力
第一節健全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
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完善市牽頭,各縣(市)區具體落實的工作機制。加強各級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匯報、研究。依托市、縣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進一步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堅持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制定出臺生態環境領域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一縣一清單”。建立健全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工作屬地責任制度,建立水污染防治海陸聯動機制,探索構建多部門共同參與的福州生態空間維護體系。
建立系統化的目標評價考核體系。生態環境目標銜接納入市國民經濟和發展、國土空間等相關規劃。健全縣(市)區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和相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度,與年度考核、一線考核、蹲點調研相結合。探索完善自然資源資產平衡表編制制度,全面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黨政領導干部政績差別化考核。
配合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推進中央和省級督察問題整改工作,嚴格落實整改方案。落實環保督察整改“八項機制”,綜合應用生態云平臺功能,依法依規落實督察反饋問題和督辦信訪件整改,切實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并建立長效管理機制防止問題反彈。
第二節健全環境治理企業責任體系
強化環境治理企業主體責任。強化生態審計、生態損害補償、司法監督等手段,依法依規落實部門和企業環境保護責任,探索分級管理制度。推動建立企業自我約束機制,完善企業生態責任流程。明確石油化工、生物醫藥、冶金建材等重點行業的環境管理要求。嚴格落實企業自行監測制度,嚴厲打擊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對企業在生產生活中造成的水、大氣、土壤污染等進行經濟法律追責問責,大幅提高環境損害成本。加強環境治理信息公開,鼓勵環保設施、企業有序向公眾開放。
依法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落實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做好環境準入、排污許可、總量控制、生態環境統計、生態環境監測、生態環境執法等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銜接。持續做好排污許可證換證或登記延續動態更新。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加強排污許可證后執法監管,強化環境監測、監管和監察執法的協同聯動。
推進生產服務綠色化發展。加強政府引導,制定綠色優惠政策、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加快市場經濟的綠色改造和建設綠色市場經濟體制。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制定出臺產業結構負面清單,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產業。倡導綠色生產、消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完善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