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2-29 16:31
來源:申城環衛
東風浩蕩新時代,奮勇爭先新征程。12月8日上午,信陽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正式投入試運行。隨著該項目的成功投運,標志著信陽市生活垃圾處理結束了無害化填埋的歷史,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信陽市生活垃圾綜合治理工作邁上了新臺階。市政府辦副主任甘蔗出席啟動儀式,市直有關部門及相關參建單位參加儀式。
破解“垃圾圍城”難題 項目建設迫在眉睫
不待揚鞭自奮蹄,敢叫日月換新天。近年來,由于我市城區快速發展、創衛創文及農村環境整治,城郊生活垃圾量快速增加,中心城區及周邊鄉鎮農村的生活垃圾全部由琵琶山垃圾處理場進行衛生填埋,平均日產生量近1200噸。這是中心城區唯一的一座垃圾處理場,庫容已接近飽和,面臨封場,“垃圾圍城”的隱患日趨嚴重,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迫在眉睫。市城管局環衛處黨總支始終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立足長遠考慮,克服種種困難,根據市政府和城管局的工作部署,積極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
信陽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為省、市重點項目,位于平橋區五里鎮連豐村,占地145.05畝,設計總處理規模為2250噸/日,分兩期實施。當前實施為一期工程,計劃總投資約7.9億元(紅線范圍內),處理規模為1500噸/日,采用兩套750噸/日的焚燒線,配置一套35MW汽輪機發電機組,滿負荷運行日發電能力可達35兆瓦。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與原有粗放式的生活垃圾填埋處理方式相比,垃圾焚燒發電是將生活垃圾中的可燃廢物轉變為二氧化碳和水等,產生的余熱用于發電,產生的廢氣、飛灰等進行無害化處理,灰渣可制成環保建材,具有用地省、處理速度快、減量效果好、污染控制好、能源利用率高等特點,實現了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置。
用心用情做好服務 加快項目落地生根
任何項目的落地都不是一朝一夕的。為了確定最優的選址地點,我單位相關人員輾轉信陽市周邊多個地方,北至平橋區龍井鄉,南至浉河區譚家河鄉,西至浉河區浉河港,東至平橋區王水工業園,實地勘察選址現狀,并與當地政府、村民協調溝通,因為路程遙遠,為了節省時間,我單位人員常常中午飯就吃碗隨身帶的泡面充饑,累計輾轉近千公里,最后根據專家出具的選址意見,最終確定了目前的項目選址。在項目前期手續辦理階段,市城管局環衛處與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改委、政法委、財政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等多部門積極溝通對接,先后完成了項目選址意見書、土地預審意見、社會穩定性風險評估已批復、可研報告批復、“兩評一案”批復、文物勘探報告、環評批復等10多項前期手續。
項目所在地原始地貌圖
2019年10月24日開工儀式
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施工現場熱火朝天
2021年4月19日主體結構封頂
2021年11月6日首車垃圾進廠
百聞不如一見。在項目征地拆遷過程中,為消除周邊居民的顧慮和擔憂,市城管局環衛處黨總支切實從實際出發,安排分管副主任王成帶領相關人員對周邊住戶挨家挨戶進行走訪宣傳,并與當地村委會溝通,組織周邊居民代表兩批次32人次去蘇州、常州、吳江、海鹽等成熟項目地實地參觀考察,了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運行的全過程,讓周邊居民深刻認識到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建設運行不僅不會造成環境污染,而且還能變廢為寶,更有利于優化環境、改善生活。當地村民郭少勇說道:“沒想到這發電廠這么環保,還能把垃圾變成電,簡直太好了”。在建設過程中,在當地招收了近200名工人,解決了當地村民就業問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也彰顯出光大環保企業社會責任。已被招錄光大環保工作的當地村民魏婷蘭說道:“受疫情影響,我正愁出去打工找不到工作,這在家門口都能工作了,吃住都可以在家,不僅可以顧家,還可以養家。工作家庭兩不誤。”
抓牢抓細施工安全 保障項目順利建設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為保障施工現場安全可控、無重大安全事故發生,市城管局環衛處派駐專人,每日去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現場巡查監督,焚燒發電項目施工現場位于郊區,距離市區約30公里,我單位相關人員每天5、6點就要起床趕乘大巴車去施工現場,晚上7、8點才能從工地回到市區,在這樣艱苦的情況下,我單位人員堅持每天現場督導,有效掌握了施工現場的情況,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文明規范高效施工。
市城管局環衛處每逢重要時間節點,處安全生產檢查小組到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施工現場,采取隨機抽查、不打招呼、不跟引導,對廠區安全生產各項措施落實進行突擊檢查。“采取不打招呼、不跟引導、直奔主題、分散檢查的模式,消除項目建設全過程各類安全隱患,是對企業和工人最大的愛護”。市城管局環衛處總支書記、主任張濤說到。
沒有等出來的精彩,只有干出來的輝煌。信陽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投產運行,是落實省委項目為王鮮明工作導向的重大成果,是踐行大別山精神,實現革命老區綠色崛起的有力舉措,是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我為群眾辦實事有機結合起來的具體體現,有力推動“四城同建”,為加快老區振興,加速綠色崛起,實現信陽“兩個更好”貢獻力量。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