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2-21 09:51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2.唐古拉山北麓冰川保護與水源涵養項目。全面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落實草原、濕地、森林等生態補償政策。在可可西里、沱沱河流域、尕爾曲流域、布曲流域等區域,以自然修復為主、圍欄封育為輔,采取封育、鼠蟲害防治等措施,保護修復退化草原。通過預防保護和綜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
3.瀾滄江源水源涵養及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落實草原、濕地、森林等生態補償政策,以瀾滄江源、扎曲河流域等區域為重點,全面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采取差別化治理思路保護修復草原生態系統,對黑土灘、沙化草原等重度退化草原實施圍欄封育、人工撒播、施肥、鼠蟲害防控等措施。實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復、中幼林撫育等措施,保護修復森林生態系統。采取預防保護和綜合治理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在瀾滄江源、白扎林場等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實施棲息地保護恢復、野生動物廊道建設等工程,保障物種遷徙,恢復和維持重要斑塊間連通性。
4.阿尼瑪卿山脈水源涵養與草原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落實草原、森林、濕地等生態補償政策。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復,采取差別化治理措施對重度退化草原進行綜合治理。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復、中幼林撫育等措施,保護修復森林生態系統。加大澤庫、瑪沁等重點區域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力度。采取預防保護和綜合治理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積極推進洮河源、澤庫澤曲、甘德班瑪仁等國家濕地公園保護與恢復。采取封禁、設置警示牌等措施,加大阿尼瑪卿雪山保護力度。
5.巴顏喀拉山水源涵養及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重點圍繞扎陵湖、鄂陵湖國際重要濕地和達日黃河、瑪多冬格措納湖等國家濕地公園,開展生境保護與植被恢復、重要棲息地保護等工程。采取差別化措施保護修復草原生態系統,對黑土灘、沙化草原等重度退化草原實施圍欄封育、人工撒播、施肥、鼠蟲害防控等治理措施。統籌采用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等措施,在瑪多實施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通過封禁治理和人工種草等措施,加強水土流失防治。實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保護修復森林生態系統。落實草原、濕地、森林等生態補償政策。
6.共和盆地沙漠化防治及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實施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通過草方格固沙、石塊壓沙、柵欄阻沙等工程措施,以及水沖深栽造林、高桿深栽造林等植物措施,保護和修復荒漠生態系統。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復,采取差別化治理措施對重度及以上退化草原進行綜合治理,統籌推進圍欄封育、鼠蟲害防治、毒害草治理等措施。積極推動青海湖國際重要濕地、貴德黃河清國家濕地公園和貴南茫曲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開展退化濕地生態修復,恢復濕地植被,促進候鳥棲息地保護,提升濕地生態質量。采取預防保護和綜合治理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實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復、中幼林撫育等措施,保護修復森林生態系統。落實草原、森林、濕地等生態補償政策。
7.隆務河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在隆務河、大夏河、尖扎黃河南岸等水土流失重點區域,以小流域為單元,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加強侵蝕溝道綜合治理,構建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在尖扎縣等重點區域實施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加大黑土坡型退化草原治理力度,采取草原封育、鼠蟲害防治、毒害草治理等生態治理措施,保護和修復草原生態系統。統籌實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復、中幼林撫育等措施,保護修復森林生態系統。
8.唐古拉南麓江源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復,采取草原圍欄、鼠蟲害防治、毒害草治理、飛播種草等生態修復措施,加大重度和極重度退化草原綜合治理力度。采取生物治沙、封禁保護等措施有效治理沙化土地。積極推進巴青約雄措高山冰緣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保護水體水質、恢復棲息地生境。采取預防保護和綜合治理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以巴青縣為重點,實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復、飛播造林等森林保護和修復措施。落實草原、森林、濕地等生態補償政策。
第二節 祁連山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保護和修復區是河西走廊綠洲生成的水源基礎,被譽為“高山水庫”,為我國保留了最完整的寒溫帶山地垂直森林—草原生態系統,森林茂密、草原廣袤、冰川發育,是珍稀物種資源的基因庫,是黑河、大通河、疏勒河、托勒河、石羊河、布哈河、沙柳河等河流的發源地,對維系河西走廊、青海東部和內蒙古西部綠洲具有重要作用。行政區域涉及甘肅省、青海省的 6 個州共 12 個縣(市、行委)。
一、自然生態狀況
該區域主體地貌是高山、溝谷和盆地,以山地為主,山地寬達 400 公里,眾山間有湖盆、谷地,山脈平均海拔在 4000—5000 米之間。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氣溫日差較大,冷季長、暖季短、干濕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4℃—7.8℃,年平均降水量 84.6—515.8 毫米,水系呈輻射-格狀分布。土壤類型多樣,垂直地帶性分布明顯。共有冰川 3066 條,總面積 2062.72平方公里,冰川儲量達 1145 億立方米。主要植被有森林、草原和草甸,野生動物資源較為豐富,有雪豹、藏野驢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11 種。
二、主要生態問題
祁連山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冰川消融、雪線上移、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等區域性生態問題將長期存在。退化草原面積大,其中有重度退化草原 247.7 萬公頃。森林覆蓋率低,林分結構單一。部分濕地和水源涵養林退化萎縮,水源涵養功能有所下降。受暖濕化氣候變化影響,面臨著多年凍土萎縮、極端天氣頻發等問題。水土流失面積達 690.86 萬公頃,且水蝕、風蝕和凍融侵蝕交叉重疊,治理難度大。域內分布沙化土地 620.3 萬公頃,部分地區荒漠化問題突出,尤其是城鎮、居民點、工礦區附近流動沙地(沙丘)危害性較大。廢棄礦山及交通沿線遺留的取(棄)土坑、取料場、邊坡、施工營地跡地等歷史遺留問題未有效解決。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