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29 09:20
來源:綠谷工作室
作者:綠茵陳
投資了中持水務的紅杉,其創始人沈南鵬雖然不是清華畢業的,但也是出了名的喜歡投清華創業者。
清華大學環境系1987級的王憲(后來又在清華讀了首屆MBA),雖然沒有在環境領域創業,但在2010年帶領明陽風電成功登陸紐交所后,次年就成立了華迪投資,投資了京源環保和陳建湘的朗坤環境,投資朗坤也是校友投校友了。
校友之間確實容易惺惺相惜,中持投資清控環保,就和創始人之間的校友關系密不可分。倪明亮也曾因為校友關系,想投資一個初創公司。
倪明亮沒有像文一波、許國棟、廖志民他們那樣去讀清華大學的工程博士,但他也在重返校園,參加了清華校友終身學習支持計劃?首期中國哲學學習班。而“清華校友終身學習支持計劃”發起人和支持者就是投資了許國棟的鄧鋒。
新生代上路
縱觀環境產業的三十年歷史,時間雖然不長,但有付出,有浮躁,有收割,故事已經非常豐富,“清華系”兩代創業者也都是其間的弄潮兒。其實所有行業,被過度關注和炒作之后,泡沫一旦超過容忍極限自動就會破滅,喜歡吹泡泡的人會選擇離開,但也會有人真正留下來繼續努力。
當前環境產業的發展階段,引用丘吉爾的話就是,“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環境產業遠沒有到終局的時候,但也許確實是“開始的結束”,產業的開始階段正在結束,新時期到來,新格局構建。
對于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們來說,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到來了,老一輩靠本事吃飯的第一階段就這么過去了,默默登場的年輕人們發現,世界已經變了,舊的路走不通了。與其苦苦地在舊模式之中,尋找一線生機,不如就此轉頭,走自己的路。
對新生代——不管是否是工程博士——來說,相比上一代,行業有點低谷的意味,一些國企、央企進入,一些資本撤離。很多人說他們希望創業,其實他們真正想的只是一夜暴富,這樣的人發現融資困難,就不會來創業。但也正因為是相對低谷,只有那些真心想在環境產業創建公司的人,而不是只想盡快致富的人,才會選擇這個時刻創業。
如果是技術人員,創業的風險會小一些。因為如果創業失敗,不會找不到工作,好的工程師總是能找到工作的。他們也許對新工作感到不滿意,但至少不會沒收入。這也是工科背景的清華大學環境專業畢業生創業的優勢。
一位前幾年離開大環境公司的“清華系”創業者說,“創業是艱難的,但是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也是艱難的,對我來說,甚至比創業還艱難。自己開公司,會因為很多事情擔驚受怕,但是不會感到虛度生命,在那家大公司里打工,我常常會有這種感覺。”這和文一波他們當年的情形是相似的。
二十多年前,時代的潮水曾沖擊著第一代創業者,在無知無覺中將他們推向環境產業的高點。沒有人料到,到后來他們不再比各自的模式創新,而是就看誰抱上的大腿更粗了。
現在,這潮水將新一代創業者推到未來的十字路口,和當年一樣,沒有人知道每個路口通向怎樣的命運。但我們總還是會對“清華系”抱有信心和期待,因為他們不僅能看到眼前的污水處理廠,還有詩和遠方——畢竟,清華大學環境系還出過宋柯、吳虹飛這樣的藝術家呢。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