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23 09:25
來源:海南省發改委
近日,海南省發展改革委、住建廳聯合印發了《“十四五”海南省城鎮化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并指出,在“十四五”期間規劃6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新增處理規模5400噸/日,將在海口、三亞、儋州等地新建7座跨區域廚余垃圾處理設施,以點帶面帶動全省廚余垃圾處理。并以此為核心規劃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推動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的提質升級和產業集聚。
近日,海南省發展改革委、住建廳聯合印發了《“十四五”海南省城鎮化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并指出,在“十四五”期間規劃6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新增處理規模5400噸/日,將在海口、三亞、儋州等地新建7座跨區域廚余垃圾處理設施,以點帶面帶動全省廚余垃圾處理。并以此為核心規劃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推動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的提質升級和產業集聚。
追憶:“十三五”,海南生活垃圾焚燒的成績盤點
1、“十三五"海南省生活垃圾處理成績
根據全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進場垃圾量統計,2020 年底全省生活垃圾實際產生量約為 11656.09 噸/日,生活垃圾主要采用“衛生填埋+焚燒處理”的模式。
目前,全省現已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場16座,總設計庫容(含改擴建 的應急填埋場庫容約 116.50 萬立方米)約1506.58萬立方米,設計能力共3264噸/日,已使用庫容1836.79 萬立方(包含應急填埋庫容),剩余庫容約83萬立方。海南省生活垃圾填埋場現狀情況詳見下表。
2020年12月28日,各市縣根據海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做好 全省生活垃圾填埋場停止使用工作的函》的要求,停止使用本市縣生活垃圾填埋場,并將生活垃圾運輸至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焚燒處理,全省基本實現原生垃圾的零填埋。
“十三五”期間,全省共完成 9 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新增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 9750 噸/日;“十三五”期間全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 目建設情況詳見下表。
2020 年12月底,全省已建成運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8 座,設計規模共 11575 噸/日(未含已停運的瓊海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及昌江縣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總設計規模為 525 噸/日),焚燒發電處理設計規模基本滿足全省生活垃圾焚燒處理需求。海南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統計情況詳見下表。
2、“十三五"海南省廚余垃圾處理成績
目前海南省廚余垃圾專項收運工作還未全面開展,廚余垃圾臺賬管理 暫未健全,全省僅有海口市、三亞市餐廚垃圾處理廠已建成投產。其中, 海口市餐廚垃圾處理廠處理規模 200 噸/日,三亞市餐廚垃圾處理廠處理規模 300 噸/日,合計處理規模 500 噸/日,實際處理規模已達到 700 噸/日;其他市縣主要對垃圾分類試點區域內的廚余垃圾進行專項收運,大部分廚余垃圾混入生活垃圾處理體系。海南省廚余垃圾處理設施現狀分布情況見下表。
今朝:海南省當前垃圾處理面臨壁壘
1、生活垃圾填埋場超負荷突出,應急處理能力不足
“十三五”期間,全省共完成 9 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新增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 9750 噸/日,焚燒處理能力基本滿足生活垃圾產生量的 處理需求,但是在暴雨、臺風自然災害及停爐檢修等情況下的應急處理能力不足問題仍相對突出。同時,現有 16 座生活垃圾填埋場普遍存在填埋高度過大、覆蓋措施不完善、除臭效果不佳、滲濾液存量過大等問題,對周邊環境存在一定的隱患。
2、糞便、廚余垃圾等設施布局不協調,整體配套不足
“十三五”期間,全省糞便、廚余垃圾收運監管力度進一步提升,受終端處理設施能力不足、建設布局不協調等因素的限制,嚴重制約前端垃圾分類成效,拉低垃圾資源化、減量化及無害化水平。
3、垃圾分類效果不明顯,前端與后端相互制約嚴重
“十三五”期間,雖然全省加大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進度,由于專項資金不足,且分類收集轉運、分類處理設施配套滯后、公眾參與程度低等 因素影響,全省垃圾分類減量化效果不佳,糞便、廚余垃圾混入生活垃圾收運體系的現象嚴重。
規劃:“十四五”,海南省借力政策、市場需求發大招
海南省發改委、住建廳在生活垃圾處理規劃設計中不但考慮當前海南省垃圾焚燒現狀,還綜合考慮海南省當前垃圾焚燒面臨困境,從頂層設計角度,精細化規劃和設計垃圾處理問題的解決路徑。
1、無害化角度出發,規劃循環經濟產業園
1)循環經濟產業園規劃目標
近期目標:根據海南省目前垃圾處理現狀及現有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情況,規劃近期,園區以處理生活垃圾為主,結合海南省實際,兼顧建筑垃圾、廚余垃圾、糞便等資源化利用。生活垃圾處理方法以焚燒發電處理方式為主,完善“三同時”項目配套建設,并在擴大服務范圍的基礎上,保證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100%, 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同時對不同廢棄物之間的協同處理進行研究。
遠期目標:加強各類固體廢棄物的管理能力和處理能力,完善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固體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同時將其他固體廢棄物,包含電子垃圾等納入園區整體發展體系,加強各種固體廢棄物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實現固體廢棄物減量化、再循環與資源化的全面發展。
2)循環經濟產業園處理處置目標
初期目標:本規劃近期總體目標為:以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及“三同時”配套設施為核 心,實現園區服務范圍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100%的目標。加快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廠、糞便無害化處理廠、垃圾分揀中心、有害垃圾暫存等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初步打造園區內的物質及能量循環的產業結構,在入園區固體廢棄物 100%處理的基礎上初步形成物質及能量循環。
末期目標:本規劃遠期總體目標為:新建廢舊燈管、廢舊塑料、廢舊電池等回收利用中心,擴建相應固廢處理設施使其與固廢產量相匹配,完善園區內的物質及能量循環的產業結構,構建循環經濟理念的循環產業園區。
3)循環經濟產業園規劃理念
海南省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的建設本身就從循環經濟的角度出發,在廢棄物處理中貫徹“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綜合考慮廢棄物的特性和處理工藝,不斷優化設計,重點體現了循環經濟的理念。作為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旨在突出循環經濟的概念,從設計、管理、實施等不同角度把握以人為本,堅持“生態優先、整體優先”的原則,實現園區環境和當地經濟社會的協 調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產業園規劃應充分考慮園區各類設施的節能降耗和資源回收利用(例如:園區的中水回用系統,將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達標后的出水可以用于園區內道路澆灑、綠化灌溉,達到合理利用水資源、節約新鮮水用水量、減 輕排水系統負荷的目的,充分體現了園區“循環”的理念),又充分考慮園區內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等的工藝余熱的利用,與燃氣鍋爐供熱體系形成互為備用關系,在工程生產允許的條件下充分利用生產余熱,節約燃氣的消耗量,大大減輕海南省能源市場的供需壓力。
綜上所述,本項目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園區內部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循環經濟和節能降耗的角度出發,不僅要使基礎設施的建設滿足園區生 產生活的需要,同時實現資源能源的最大合理化應用。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完成后,僅有少量的水耗、電耗和燃氣耗量,節約大量的水資源和燃氣資源。
4)循環經濟產業園環境效益分析
對園區內飛灰填埋場、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爐渣資源化利用廠、糞便無 害化處理廠、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廠、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滲濾液處理站等終端處理設施進行合理規劃和分期實施,打造持續穩定發展和環境友好型的 循環經濟產業園,對提升海南省環境形象,促進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污染控制集中化 將飛灰填埋場、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爐渣資源化利用廠、糞便無害化處 理廠、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廠、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滲濾液處理站等終端 處理設施在園區內統一建設,有利于避免分散建設固廢處理設施導致的污染源 分散、管理困難等弊病,便于政府對固體廢物處理和污染物排放的監控,提高 海南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2)資源循環利用和土地利用集約化 將飛灰填埋場、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爐渣資源化利用廠、糞便無害化處 理廠、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廠、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滲濾液處理站等終端 處理設施統一建設,便于形成規模、工藝互補,提升資源化利用水平,提高資 源化利用程度。同時,將資源的產生、運輸、處理、再利用全部集中在一個園 區內,便于運輸,節約運營成本,避免建設用地的浪費,有利于土地資源的優 化整合。
(3)延長各處理設施服務年限 通過建設包括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廚余垃圾處理設施等資源化設施,可以將原生生活垃圾進行分流,其中廚余垃圾分選后熱值較高的篩上物、處理后 產生的沼渣進入垃圾焚燒廠焚燒。通過分選提升了垃圾品質,對于各處理設施 而言均具有針對性較強的工藝路線,有利于延長各處理設施的服務年限。同時 各工藝單元聯合作用,最終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
5)循環經濟產業園物質循環方案
(1)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產生的飛灰經過穩定化處理并經浸出液檢測達 標后進入飛灰填埋場,爐渣進入爐渣資源化利用廠。
(2)廚余垃圾處理產生的沼渣及糞便處理產生的糞渣可用于園區園林綠化用土,如無利用需求則可進入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減量化處理。
(3)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產生的除產品之外不可利用的部分最終產物 可用于園區綠化隔離帶的基礎回填。
(4)園林垃圾處理不可回用部分及大件垃圾破碎后進入生活垃圾焚燒發 電廠進行減量化處理。
(5)垃圾分揀中分揀的各類垃圾可進行相對應的回收利用中心,不可回收部分進入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減量化處理。
(6)滲濾液處理站等產生的污泥干化后可進入焚燒廠進行處置。
(7)隨著園區各個建設工程的不斷推進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道路、綠化和景觀體系也逐步成形,規劃考慮了園區的中水回用系統,充分將雨水截留匯集后作為再生水,同時選擇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達標排水進行再生水利 用,可用于工業補水、園區道路澆灑、綠化灌溉,達到合理利用水資源,節約新鮮水用水量、減輕排水系統負荷的目的,充分體現了園區“循環”的概念。
目前,三亞市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建設已初步成型,結合三亞市已建成生活 垃圾、廚余垃圾、建筑垃圾、醫療垃圾、滲濾液處理以及準備建設的相關處理 設施實際情況,充分結合現狀各類處理設施處理工藝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規劃以三亞市為例對園區工藝循環、能源梯級利用及物質循環進行分析,園區工 藝循環如圖 8-1、8-2 所示,園區能源梯級利用如圖 8-3 所示,園區物質循環如 圖 8-4 所示。
6)規劃內容
針對海南省各類固體廢物的特點和規模,規劃對應的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設 施,實現集中污染源、集中處理、統一處理;以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為理論指 導,規劃園區產業主要可分為廢物資源化利用產業、廢物末端處置產業和生產 性服務產業三大類型。堅持“循環經濟、減污降碳、管控風險”的原則,推進以三亞、儋州、文昌、屯昌、陵水、東方等 6 個循環經濟產業園規劃和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園區 處理垃圾類型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生活垃圾、廚余垃圾、園林垃圾、大件垃圾、 糞便糞渣、建筑垃圾、有害垃圾暫存、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設施。基本項目情況如下表。
2、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填埋場建設
1)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基于海南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現狀分布,結合《海南省生活垃圾焚 燒發電中長期專項規劃(2018-2030)》,從處理需求、經濟成本及發展趨勢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加大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建設,完善應急處理體系,實現全省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全覆蓋。
規劃“十四五”期間,新增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規模 5400 噸/日,總處理規模達到 16750 噸/日,具體如下:
(1)三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規劃擴建三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擴建項目(二期)設計規模為 600 噸/日,擴建項目(三期)設計規模為 600 噸/日,焚燒廠總設計規模達 到 3450 噸/日。
(2)儋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規劃擴建儋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設計規模為 500 噸/日,三 期設計為 500 噸/日,焚燒廠總設計規模達到 2000 噸/日。
(3)文昌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規劃擴建改造文昌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項目,設計規模為 1800 噸/日,焚燒廠總設計規模達到 2400 噸/日。
(4)東方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規劃擴建東方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設計規模為 400 噸/ 日,焚燒廠總設計規模達到 1200 噸/日。
(5)陵水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規劃擴建陵水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設計規模為 350 噸/日,三 期設計為 350 噸/日,焚燒廠總設計規模達到 1400 噸/日。
(6)昌江縣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
規劃改造昌江縣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設計規模為 300 噸/日,處理廠總設計規模達到 300 噸/日。
2)填埋場治理及配套設施
填埋場治理
(1)規劃內容
為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益,解決填埋場環境安全隱患問題,強化生活 垃圾無害化處理應急保障,結合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擴能提質實施進度及 現有填埋場實際,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因地制宜的原則, 加快制定填埋場“一場一策”治理方案,組織專家充分論證治理方案的合 理性和可操作性,切實管控污染和風險,完成生活垃圾填埋場治理工作。規劃“十四五”中期,完成儋州市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及儋州市現 有生活垃圾填埋場搬遷治理工作。規劃“十四五”末期,完成全省生活垃圾 填埋場治理工作。生活垃圾填埋場規劃治理情況詳見下表 。
焚燒廠配套設施
在焚燒廠項目實施過程中應做到“三同時”,確保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 廠運營前完善滲濾液、飛灰等配套設施的建設,“三同時”配套設施的選址 應基于循環經濟產業園統籌規劃建設的理念,依托焚燒廠的廠址建設,并 預留擴建用地。
(1)配套飛灰填埋場
規劃 2021 年完成三亞市、陵水縣飛灰填埋場建設,針對現有飛灰填 埋能力不足的市縣可根據實際合理規劃擴建,并結合《海南省危險廢物處 置設施建設規劃(2021-2025 年)》要求,合理規劃飛灰綜合利用設施, 減少土地資源的占用,加快飛灰資源化利用步伐,進一步提高全省飛灰處置的減量化、資源化水平。
(2)配套滲濾液處理站
根據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規模及運行統計數據,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滲濾液產生量按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規模的20%計,廚余垃圾 處理設施滲濾液產生量按照建設規模的 50%計,規劃“十四五”完善滲濾液 處理能力配套,滲濾液濃縮液結合現有生活垃圾填埋場治理情況進行回灌 處理,加快膜蒸餾、蒸發、高級氧化技術等處理工藝的研究及制定,加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置干化污泥能力,積極探索開展耦合污泥技術試點。
3、廚余垃圾處理設施
結合海南省廚余垃圾處理現狀,借鑒海口市、三亞市廚余垃圾處理試點經驗,統籌循環經濟產業園規劃理念,采用分散與集中處理相結合的方 式,實現跨區域共享、集中處理的廚余垃圾處理基地。加強現有正常運行 的設施的升級改造,鼓勵有條件且未規劃建有廚余垃圾處理設施的市縣、 大型農副產品市場等可采用預處理或小型處理設施進行源頭減量處理,積 極探索廚余垃圾與園林垃圾、秸稈等協同堆肥及沼氣利用處理模式,廚余 垃圾處理后沼渣、滲濾液等產物原則納入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統籌處置, 健全海南省廚余垃圾收運管理體系,逐步建立覆蓋全省城區的廚余垃圾處理體系。
根據廚余垃圾產生量預測結果,規劃“十四五”期間新建7座跨區域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和 1 座瓊海市有機質廢棄物綜合利用設施(含廚余垃圾處理能力200噸/日,農業有機質廢棄物處理能力 180 噸/日),并預留遠期用地,新增廚余垃圾處理能力 2900 噸/日。
廚余垃圾處理設施規劃布局詳見下表。
投資:海南省“十四五”規劃下的投資匡算
參考《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建標 142—2010)《生 活垃圾衛生填埋場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建標 124-2009)《生活垃圾 轉運站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建標 117-2009)等相關建設標準規范,考慮到受項目占地面積、日處理規模、技術工藝、場地現狀條件、各市縣征地 費差異等多因素影響,各類垃圾處理設施項目工程量的性質和大小會出現 差異,結合近幾年海南省已完成建設的相關項目經驗,為落實規劃項目建 設投資提供一定的參考,經綜合分析、測算,海南省“十四五”期間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規劃項目總投資匡算為 122.69 億元,投資明細詳見下表。
下表為海南省“十四五”生活垃圾填埋場治理投資匡算表:
下表為“十四五”期間全省生活垃圾轉運站新建項目規劃一覽表:
下表為“十四五”末期全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規模一覽表: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