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19 16:46
來源:中國水網
11月4日-11月5日,“2021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暨生態產品博覽會”在安徽黃山隆重開幕,本次論壇以“踐行兩山理論奮斗十年路,實現生態價值開篇布新局”為主題,圍繞生態產品價值進行交流,為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積極探索。
在論壇下午,“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分論壇現場,中節能生態產品發展研究中心博士高曉龍談到了對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中節能目前的研究進度,以及對生態產品市場交易中節能的探索及建議。
中節能生態產品發展研究中心博士高曉龍
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從提出到上升為中辦國辦的意見,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從浙江麗水、江西撫州等地區作為試點,到現在發展為全國各地有序開展,國家也發布了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行規范和指導的文件。
高曉龍提出,生態文明是區別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態,其抓手是生態產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線,生態產品市場化是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雙向轉化路徑的關鍵。國家在推進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方面,其中生態工程、生態保護補償中的財政投入只能起到引導、鼓勵的作用,真正反映生態產品的供求關系、稀缺程度以及自然價值需要通過建立利益導向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實現供需對接的聯系。生態產品等同于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產品交易機制就是要發揮市場的作用,將生態產品的外部性、非市場價值轉化為當地參與者提供此類生態產品的經濟激勵綜合機制。市場在價值實現方面主要有應對市場失靈、優化資源配置、提供正向激勵機制、籌集保護資金四方面優勢。
高曉龍談到,通過中節能對全國各地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圍繞六大機制開展的試點梳理提出,對實現市場機制進行分類,根據市場成熟程度和交易成本高低,分為直接市場交易、票據交易、雙邊協議。結合理論和實踐,中節能總結了綜合市場交易機制需要滿足的原則,包括權屬清晰、權責明確、科學適用三方面。
高曉龍強調,市場交易關鍵性問題在于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具體表現是產權界定不清、缺乏方法學研究、缺少交易的軟硬件條件、機制之間缺少聯動這四個方面。解決路徑包括頂層設計、產品設計、產權界定、平臺搭建四點。在市場化管理方面提出產權界定清晰、產權可驗證、產權可轉讓、產權可執行、政策連續性五方面原則,通過這五方面實現生態產品定量化、標準化,降低交易成本。
目前全國及各省市公共資源平臺已經建設,主要包括工程建設、政府采購、土地使用權、藥品采購、排污權、二類疫苗等11類產品。為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國家在生態資源交易方面探索了水權交易、林權交易、碳排放等。地方也開展了一些試點示范,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中節能根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數據進行梳理,分析發現,存在問題主要包括三點:生態交易以地點試點為主,交易平臺分散;生態產品交易以碳、水、林權為主;生態產品交易的基礎薄弱。面對這些問題,從戰略層面,中節能提出建立利益導向機制、整合或拓展交易平臺、加強頂層設計以及科學設計交易標的四個建議;從工作層面,中節能提出打造一站式的交易場所、開發一張網交易系統、明確一攬子交易品種、出臺一份式的交易制度、開展一系列交易行動五方面的工作。
此外,中節能對物質產品、自然資產權益、許可證或指標交易進行了梳理,明確了交易標的、價格依據、定價方法、交易方式、交易范圍,為平臺的搭建和交易的實現提供理論支撐。
對于如何更好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高曉龍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科學統籌,系統謀劃。試點過程中,注意統籌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處理好政府績效考核、規范標準制定、產業發展、平臺建設等各方面工作。
第二,合理布局,先行先考。建議跨流域、跨行政區域的地區充分挖掘生態文化及產業稟賦,在生態產品調查監測、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經營開發機制、生態保護補償等領域主動作為,及時總結成功經驗,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創新的高地。
第三,平臺共建,互學互鑒。在生態產品的價值屬性已經初步達成共識,但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涉及到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工作,建議能成立國際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聯盟或論壇,通過平臺為產業界和學界、政府決策部門提供一個交流互鑒的平臺,更好的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