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10 10:36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十二)加強交通運輸領域清潔生產。持續優化運輸結構, 加快建設綜合立體交通網,提高鐵路、水路在綜合運輸中的承運 比重,持續降低運輸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大力發展多式聯 運、甩掛運輸和共同配送等高效運輸組織模式,提升交通運輸運 行效率。推進智慧交通發展,推廣低碳出行方式。加大新能源和 清潔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力度,加快內河船舶綠色升級, 以飲用水水源地周邊水域為重點,推動使用液化天然氣動力、純 電動等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船舶。積極推廣應用溫拌瀝青、智能通 風、輔助動力替代和節能燈具、隔聲屏障等節能環保技術和產 品。
五、加強清潔生產科技創新和產業培育
(十三)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強清潔生產領域基礎研究和 應用技術創新性研究。圍繞工業產品綠色設計、能源清潔高效低 碳安全利用、污水資源化、農業節水灌溉控制、多污染物協同減 排、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等方向,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研制一 批重大技術裝備。
(十四)推動清潔生產技術裝備產業化。積極引導、支持企 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清潔生產技術和裝備,著力提高供給 能力。發揮清潔生產相關協會和聯盟等平臺作用,大力推進源頭 減量、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等清潔生產技術裝備應用,加快清潔 生產關鍵共性技術裝備的產業化發展。
(十五)大力發展清潔生產服務業。創新清潔生產服務模 式,探索構建以績效為核心的清潔生產服務支付機制。加快建立 規范的清潔生產咨詢服務市場,鼓勵具有競爭力的第三方清潔生 產服務企業為用戶提供咨詢、審核、評價、認證、設計、改造等 “一站式”綜合服務。探索建立第三方服務機構責任追溯機制, 健全清潔生產技術服務體系。
專欄 4 清潔生產產業培育工程
支持開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氫能冶金、涉揮發性有機物行業 原料替代、聚氯乙烯行業無汞化、磷石膏和電解錳渣資源化利用等 領域清潔生產技術集成應用示范。
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清潔生產核心技術裝備的企業和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的清潔生產 服務機構。
六、深化清潔生產推行模式創新
(十六)創新清潔生產審核管理模式。鼓勵各地探索推行企 業清潔生產審核分級管理模式,對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的企 業以及生產、使用、排放涉及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中所列化學物 質的企業嚴格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對其他企業可適當簡化審核工 作程序。鼓勵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評價認證,對通過評價認 證且滿足清潔生產審核要求的,視同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積極推 動清潔生產審核與節能審查、節能監察、環境影響評價和排污許 可等管理制度有效銜接。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行業、園區和產 業集群整體審核試點。研究將碳排放指標納入清潔生產審核。
專欄 5 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工程
以鋼鐵、焦化、建材、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印染、造紙、化 學原料藥、電鍍、農副食品加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為重 點,選取 100 個園區或產業集群開展整體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 探索建立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審核新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 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
(十七)探索清潔生產區域協同推進。在實施京津冀協同發 展等區域發展重大戰略中,探索建立清潔生產協同推進機制,統 一清潔生產評價認證和審核要求,聯合開展技術推廣,協同推進 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改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 地區、珠三角地區、成渝地區等區域重點實施鋼鐵、石化化工、 焦化、包裝印刷、工業涂裝等行業清潔生產改造,推動細顆粒物 (PM2.5)和臭氧(O3)協同控制。長江、黃河等流域重點實施造 紙、印染、化學原料藥、農副食品加工等行業清潔生產改造,減 少氨氮和磷污染物排放。
七、組織保障
(十八)加強組織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強組織協調,充 分發揮清潔生產促進工作部門協調機制作用,推動本方案實施, 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 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 按照職能分工抓好重點任務落實。地方政府要落實主體責任,加 大力度鼓勵和促進清潔生產,結合實際確定本地區清潔生產重點 任務,制定具體實施措施。
(十九)完善法律法規標準。推動修訂清潔生產促進法,加 強與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協調,強化相關主體權利義務。鼓勵各 地結合實際制定促進清潔生產的地方性法規。建立健全清潔生產 標準體系,組織修訂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編制通則,研究制定 清潔生產團體標準管理辦法。編制發布清潔生產先進技術目錄。
(二十)強化政策激勵。各級財政積極探索有效方式,支持 清潔生產工作。依法落實和完善節能節水、環境保護、資源綜合 利用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強化綠色金融支持,引導企業擴大清潔 生產投資。加強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認證結果應用,將其作為階 梯電價、用水定額、重污染天氣績效分級管控等差異化政策制定 和實施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清潔生產激勵制度,按照國家有關 規定對工作成效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依法給予表彰和獎勵。
(二十一)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推動建設清潔生產信息化公 共服務平臺。依托省級清潔生產中心或相關社會組織加強地方清 潔生產能力建設。鼓勵組建清潔生產專家庫,開展多層次的清潔 生產培訓。深入開展清潔生產宣傳教育活動,積極營造全社會共 同推行清潔生產的良好氛圍,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