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8-24 09:14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趙利偉
主板上市企業變少,創業板、科創板成主戰場
放眼環境領域,國內一線環保企業做大后,要么赴港上市,如光大環境、光大水務、光大綠色環保、北京控股、首創環境、粵豐環保、綠色動力等,要么清一色主板上市,如2017年接連掛牌的博天環境、中持股份、海峽環保、上海環境、德創環保等。
這種情況在2019年之后有了根本性逆轉。實際上,自2019年7月科創板開市以來,A股市場的IPO數量及規模一直在穩步提升,科創板從無到有,到如今隊伍已經越來越龐大,“小伙伴”越來越多,科創板已經成了資本市場不可小覷的重要通道。這一年,環保企業上市板塊占比較為均衡,15家上市企業中,港交所主板占了5家,上交所主板有3家,科創板三席,創業板四席,合計已超四成。
2020年科創板開始發力,環境領域上市的18家企業,有10家選擇登陸科創板,4家選擇創業板,通過科創板與創業板兩大板塊上市的企業占比將近八成,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主板上市企業分別只有1家,總占比不到兩成。
2021年,科創板優勢繼續,上半年資本市場共計86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同比上升近1倍,IPO數量占比35.1%,募資金額共計692.08億元,IPO規模占比33.07%,其中環境領域科創板上市企業占據了7席,創業板上市企業則高達11家,上交所和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企業總共7家,占比不到三成。
科創板與創業板漸成環保企業上市主戰場,除了2019年科創板開板,另一個重要原因是,2020年6月創業板試點注冊制改革。與以往的審批制相比,注冊制最大的特點是“寬進嚴出”,按照目前科創板和創業板上市條件,準入門檻相對較低,企業只要沒硬傷就都能上。
“科創板+注冊制”,給環保企業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
一直以來,節能環保領域民企的融資門檻高、融資成本高,融資難、上市難等問題普遍存在,民企很難借到資本的“東風”。科創板的開閘為環保企業開辟了對接資本的新路徑,相較于創業板或者主板,科創板發行上市條件更具包容性,審核周期高效快速,不再以營利為核心指標,堅持以信息披露為中心。作為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科創板的制度創新讓更多國內高精尖、高成長的、具有科創屬性的企業有機會擁抱資本市場。同時,節能環保產業作為科創板重點支持的六大產業之一,也給環保企業帶來了更多機遇,尤其是民營環保企業。
E20研究院首席產融研究員王新平博士曾指出,科創板、創業板中環境企業的權重相當接近,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環境產業正受到新興資本市場——科創板與創業板(注冊制)的應有重視。
不拼資產拼技術,上市企業業務領域全面開花
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和資本市場多層次建設的推進也讓環境產業與資本市場的融合發生了一些變化。
2017年上市的環保企業業務領域還比較集中,大致可歸納為供水/水處理、環衛/固危廢、煙氣治理等三大領域,上市企業幾乎是清一色的以環保PPP、BOT工程投資運營驅動做大的業界龍頭企業,如老牌固廢國企上海環境、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中持股份、光大集團旗下光大綠色環保以及中環環保、博天環境、興瀘水務、滇池水務等。
2018年上市的環保企業業務仍然集中于污水處理、固廢處理、煙氣治理等領域,其中在內地上市的綠色動力和鵬鷂環保,仍然以業界領軍企業為主,一個是國內首家A+H 兩地上市的垃圾焚燒發電頭部企業,一個是中國環境產業環保水務領域的第一批實踐者和開拓者。
2019年之后畫風突變,這一年上市的龍頭企業數量減少,中小企業數量增多,且涵蓋的業務領域開始變得多元化,如以膜材料/膜技術為主業的三達膜、深耕水處理劑市場的山東泰和科技、以臭氧設備為主業的國林環保,以及從事環境監測儀器制作銷售的力合科技。
此后這一趨勢持續擴大,尤其科創板與創業板匯集了眾多輕資產型、在細分領域有一技之長的企業,如2020年上市的專注藍藻治理的德林海,聚焦污泥治理的復潔環保、以環境技術服務為主業的南大環境、潛心高含水廢棄物處理的路德環境、深耕水深度處理的金科環境,還有2021年上市的冠中生態、建工修復、深水海納、元琛科技、盛劍環境、力源科技、百川暢銀、青達環保、深水規院等等,均是各自細分領域的技術獨角獸企業。
伴隨著國家大力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發行上市條件的節能環保企業上市融資,鼓勵節能環保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行業內不少輕資產、技術密集型、在細分領域做到極致的中小型企業獲得更多上市機會。而傳統的以投資運營、工程建設堆積體量的環保企業在資本市場的發展空間趨窄。
E20投資孵化板塊負責人、上善易和投資公司總經理郝小軍曾提到,環境產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大多數經營規模大,利潤多的大型環保企業在資本市場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承擔了環境產業基礎設施投資管理的作用。而組成中國環境產業另外一股中堅力量的中小環保企業更能代表環境產業技術革新的未來,更具有活力。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董事長傅濤認為,要讓環境產業終結資本套利的時代,讓企業回歸業務增長的本質。對于企業而言,資本戰略永遠是業務戰略的助手,雖然強調要雙輪驅動,但沒有業務戰略的1,后面加多少個0都是空的。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