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8-23 09:27
來源:綠谷工作室
作者:谷林
在“2020(第十八屆)水業戰略論壇”中,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執行總裁李力認為:從需求側政府痛點來看,無論是BOT-TOT方式,還是PPP方式,政府綜合治水的“環境公共服務和管理”一直存在著被“離散化”和“碎片化”困擾,即環境施治責任只有“分包方”,沒有“總包方”。他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在頭部企業與政府及企業之間的合作上,一是企業和政府成為命運共同體。二是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成為發展共同體。
而在這樣的合作中,一般是民營技術和設備企業成為第二集團軍或者第一集團軍的供應商。在一些項目中,第二集團軍也會與第一集團軍形成合作,由第一集團軍負責項目投資,沖業績;第二集團軍負責建設和運營,拿實惠。
在薛濤看來,省市平臺公司給市場帶來的一個明顯變數是:一些投運型的優質資產也許會被平臺截流,作為其做大可持續現金流以擔任政策性融資任務的前提。由此,這些項目機會不再以之前的特許經營或ppp方式外包出來,對傳統社會資本來說,其擴張空間實際上受到了進一步限制。而一些特許經營到期或出問題的特許經營項目也被收回,直接給予了平臺公司。比如中國水網報道過的泰州案例以及金源經開污水廠到期的文章中,都能看到政府的這種考量。(推薦閱讀:特許經營被城投平臺收回 泰州桑德水務更名為泰州金姜水務; 再見,金源經開污水處理廠!再見,BOT時代?)
如果說競爭,當前項目投運方面的競爭,應該已經沒有民營企業什么事情了。對于各省市環保集團來說,真正的競爭對手是類似長江生態、中節能、光大國際這樣的大央企。可以預見的是,將來的民營大型環保公司會越來越少,大一點的民營上市企業投入國企、央企的懷抱,成為它們內部的二傳手。小的環保公司要想生存必須要有專精特的技術,成為大企業的合作供應商。
對于各省市環保集團來說,薛濤介紹,這些平臺公司主營業務一定是他的主管部門優勢領域相關。比如由環保部門發起的如廣西環保集團、江蘇環保集團,因為環保局部門所管轄的業務中,以工業危廢治理、三廢治理或是環境監測為主,這些平臺的重資產業務就很難布局。而基于水利部相關的環保集團,則在水資源利用和水污染治理上會有優勢。在具體的實踐中,省級“環保集團”業務的發展一定要把握好主管廳局的優勢資源。
(感謝方朝軍、吳云、藍文貴、王永勝、王燦發、魯曉輝等專家群友的參與和支持)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